▲青年科研人员正在展示培育的玉米种子。资料图。图/新华社

这两天,一份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的文件备受关注。
据报道,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针对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提出不少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其中,“不得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酬性活动”等内容受到广泛关注。现实中,从一些科研社交平台的反馈看,地方院校的“青椒”群体在入职后普遍面临“行政琐事与人际应酬缠身、大量占用教学科研时间”的困境,这些不体现在聘任合同和考评标准中、不计入工作量,却又无法推却的额外事务,严重阻碍了正常的学术生产。
此次“减负专项行动”明确提出“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不得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列席接待性会议”等措施,无疑体现了管理部门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而这些内容也在某种程度上对科研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作出了明确界定,有望让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回归纯粹,减少杂事之扰。
事实上,这并非有关部门第一次部署关于“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举措。2018年和2020年,有关部门就曾两度发布“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专项通知,一些具体措施在推进解决青年科研人员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明面的、共性的问题上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可以说,正是因为此前的“1.0版”和“2.0版”所取得的成效,所以有关部门才在“3.0版”中进一步细化了相关规定,试图以更具针对性的举措,进一步破除困扰青年科研人员的相关樊笼,尽最大努力保障青年科研人员的权益。
▲青年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资料图。图/新华社

就像此次引发舆论热议的“不得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酬性活动”,就极具针对性和贴近性。现实中,青年科研人员常常会被困在表格和文山会海之中,虽然内心对这些活动不愿参加,但迫于晋升压力、与同事、上级人际关系处理等考量,却不得不参加一些迎来送往、应酬性的活动。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青年科研人员专心科研的热情和冲劲。
青年科研人员是最具活力和冲劲的人群之一,要是能在最具冲劲的时候,将精力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不仅仅能够为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有时候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如若在最具精力的时刻被行政琐事与人际应酬所缠身,无疑不利于其进行日常的科研工作。
现在,这样的现实和困扰无疑得到了相关方面的正视,此次《通知》将这些内容列入减负清单,已经表明了决策层解决这些困扰青年科研人员现实问题的决心。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严格的落实。接下来,各科研机构需要认真领会《通知》所传达的精神,加快落实相关举措,尤其是那些针对性的部署,要用制度性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让青年科研人员放心、安心搞科研。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前所说,这些行政琐事与人际应酬不体现在聘任合同和考评标准中、不计入工作量,因此,在考评机制的搭建过程中便难以量化。就此去看,要想进一步解决这类问题,科研机构显然需要在落实的过程中搭建更为科学完善的意见反馈机制,采取更透明的监督模式,保障青年科研人员的权益。
青年科研人员担负着科学事业的未来,解决这一群体的职业焦虑和生存难题,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减负行动3.0”是一个好的开始,其成效如何,还有待各高校与科研机构制定与其自身相匹配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方案。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减轻青年科研人员的负担,让其轻装上阵,产出成果。
撰稿 / 公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