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取自: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甘’寓意美好甘甜,寄托用自己的真心和耐心滋润孩子们心灵的愿望和决心,象征了团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助力乡村教育的信念。”北京科技大学辅导员、甘露实践团指导教师戈誉阳介绍了北科大甘露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团名称的由来。

2022年7月,甘露实践团11支队伍100余名学生奔赴辽宁、湖南、重庆、福建等11个实践地,进行为期两周的乡村教育活动。这已经是甘露实践团第四年开展社会实践。今年,实践团继续为学生们打造个性化成长档案,并通过微电影的方式记录孩子们的成长故事。

通过微电影记录乡村儿童生活、普及知识

“孩子们对自己的表现都设定了高要求,一遍录制完成后,常常会有人跑到我们身边来问:’老师,我觉得刚刚说得不太好,可以再录一遍吗?’”实践团成员、北科大大一学生林晨霄介绍。

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在今年8月的暑期社会实践中,甘露晓枝实践团开展了“小小讲解员”系列活动,25名井冈山中学学生在镜头前讲述井冈山的故事。

林晨霄介绍,在“小小讲解员”纪录片正式拍摄之前,甘露实践团先开展了一节礼仪课程,让同学们对“讲解员”身份有更多的了解。团队成员将提前录制好示范视频作为范例,从仪容仪表、语言、姿态等进行了讲解,并对细节认真打磨。

8月2日,“小小讲解员”纪录片正式开始录制。林晨霄说,有的学生面对镜头十分紧张,出现忘词的情况,这时团队成员就会耐心地帮忙分析原因,并鼓励他勇敢尝试。

与此同时,甘露另一支实践团则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片段为素材,以人生规划课为起点,希望他们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理想。8月2日,“甘露湘伴”实践团《推开世界的门》支教纪录片片段已上传至社交网络。

甘露湘伴实践团《推开世界的门》支教纪录片片段截屏。

纪录片里,孩子们或是在教室里安静地读书和写字,或是在操场上骑车、奔跑,又或是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愿望:科学家、老师、警察、军人、画家……

“甘露湘伴”实践团大一学生于小冉介绍,这支纪录片的灵感来自央视2020年推出的一档名为《人生第一次》的纪录片,该纪录片的每一集都以《推开世界的门》作为片尾曲,配以本集讲述故事的诸多镜头,从出生、上学、上班,再到结婚、退休、告别,一个个人生转折点,就好像推开人生的一扇扇大门,从此踏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于是,坐在开往本溪的列车上,于小冉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以小朋友的生活作为素材,配以这首歌曲,来展示他们的世界。

“我们希望用11支微电影记录乡村小朋友、记录乡村教育,让乡村教育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青年走入乡村普及知识。”戈誉阳介绍,2022年,甘露实践团共有11支队伍,教授孩子400余人,部分队伍已有完整剪辑版本的与孩子们相处片段、集锦,但尚未形成完整版微电影,预计将于8月25日前完成全部微电影的剪辑制作。

为支教儿童制作成长档案,动态更新便于后续帮扶

记者了解到,2022年,甘露实践团11支队伍前往辽宁省本溪市、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重庆省巫溪县、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福建省福鼎市、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王伊学区、广西省河池市金城江区、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双河镇11个实践地。

在拍摄微电影的同时,甘露实践团还为支教儿童打造了个人档案。

早在2021年,甘露实践团146人已前往全国12个省市开展乡村教育振兴活动,走访了全国15所乡村学校,为超过100名学生制作成长档案。2022年,实践团又为121名学生制作了成长档案。

戈誉阳介绍,实践团队编写了java工程文件进行档案记录,支持批量化输入文本信息并更新信息,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工成本即可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份自己独特的成长档案。成长档案详细记录了每个孩子的基本信息、性格特点等。

“成长记录档案不是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是根据学生的成长进行追踪,动态更新学生现状。”戈誉阳说,结束社会实践后,实践团成员还会与孩子们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最新状况,便于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们进行后续帮扶,实现长期陪伴教育。

甘露实践团成员和孩子们做趣味活动。受访者供图

在疫情影响下,互联网教育越发普及和被大众接受,甘露实践团决定开发知识共享平台,总结过去三年的支教经验,形成短期支教实践指南。

在该平台上,实践团上传了自制课件及视频,涉及“科普小课堂”“语文课”“英语课”“初三数学”“初一数学”等十个板块。此外,团队成员还可通过评论留言功能与孩子们沟通交流。

“孩子们可以在网站上分享自己的成长瞬间,我们会帮助他们整理并保存。”戈誉阳说,网站本身是团队的成果集,同时也是一个持续性交流的方式,“持续地给孩子们关爱,是我们做网站的初衷,后续团队将开设更多板块。”

记者了解到,社会实践是北科大从2005年起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所有专业的本科生均要参加,成绩计入学生成绩单。北京科技大学团委实践部干部刘逸哲介绍,课程开展18年来,每年近400支实践团、近4000名青年学生体验生产劳动、投身公益服务、开展寻访调研。“社会实践已成为学生参与率最高、最受师生欢迎,同时具有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的本科生必修课。”截至目前,2022年学生实践团已累计为农村地区募捐经费及物资价值合计超过6万元,累计捐赠图书625册,支教2882学时。

新京报记者 苏季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