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间隔18天,北京市援藏抗疫医疗队副领队孙树学再次赶赴西藏,回到自己支援了三年的高原城市。

 

在与新冠“赛跑”的关头,孙树学奔波于核酸检测实验室施工现场,3天只睡了8个小时。东挪西借之下,两个新实验室顺利启用,为当地补充了日检测量15万管的产能。

 

在此之前,他花了更多时间推动当地一家年轻的三甲医院进行现代医院管理改革,提升运行效率,规范医疗服务,改善财务运行状况,当地医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吸引了西藏地区不少医院前来取经。


2021年,孙树学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推行绩效改革。受访者供图


“如有需要,可以回西藏,回了可以马上投入工作”


8月17日,北京援藏抗疫医疗队从首都机场出发赶赴拉萨。对副领队孙树学来说,这次任务不是前往陌生之地,而是一次回归之旅——就在18天前,他刚刚结束了在拉萨市人民医院为期3年的援助工作。

 

得知西藏疫情有发展趋势后,孙树学给北京市卫健委和医管局的领导发消息:如有需要,可以回西藏,回了可以马上投入工作。结果也正如他所说,抵达拉萨当日,孙树学没有休整,便直接去实地考察实验室选址了。

 

疫情早期,西藏地区面临的一大难题是核酸检测能力不足。来自北京的医疗队带来了大批核酸检测设备与专业人员,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施展拳脚。孙树学曾担任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熟悉新院区的情况,了解实验室对场地的要求后,他迅速想到了两处场所——住院药房、急诊。实验室专家在现场看了一圈,空间和基础设施果然合适,第一个实验室连夜开工,很快建成。

 

由于西藏地处偏远地区,航空运输也有限制,原本“货随人走”的物资不得不改变线路分批运达,这也导致第一批运达的设备因部分关键配件仍然在途,无法使用。

 

“再等三天什么都不缺,但时间是最宝贵的。”于是,孙树学“东拼西凑”,从医院所在地乡政府借来电源线,从拉萨市人民医院门诊搬来电脑、打印机、扫码枪,甚至连医院食堂的冷柜也被借来储存试剂,这才让设备正常启动,实验室得以运行。

 

截至8月29日,北京在拉萨新建的两所实验室已完成85.31万管、246.82万人次核酸检测。

 

在援助医院推行绩效改革,调动医护积极性

 

孙树学曾援助的拉萨市人民医院,是西藏自治区“大病不出藏”的兜底医院之一。2015年,北京开始“组团式”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两年时间内,在北京援藏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医院学科能力提升,并完成了三甲医院创建。

 

2019年7月,孙树学来到拉萨,经过4年的快速发展,这家年轻的三甲医院正面临新的发展挑战——管理和效率提升。拉萨市人民医院财务科副科长、绩效办主任范小华介绍,由于创三甲后医院规模逐步扩大,设备与人员大量增加,运营成本不断提高。医院运营压力增大,如不控制成本、提升效率,财务负担会进一步加剧。

 

孙树学最先分管的是医院绩效改革等方面的工作。查看财务数据后,他发现医院的成本结构和许多绩效标准多年没有调整,有很大改进空间。于是成立绩效办,启动绩效改革。

 

在创三甲过程中,医院增加了许多此前没有的学科,而绩效分配上,各科没有独立的主任和绩效成本核算,这意味着即便工作量不一样,大家的收入也基本一样,同时没有节约成本的意识。范小华在孙树学的指导下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调研。整理、分析每个科的运行数据,找出问题,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地谈,和他们共同讨论制定改革方案。这个过程中,范小华发现各科也想打破“大锅饭”局面。

 

改革后,各科“分家”,绩效独立运行核算,不少有干劲的年轻人被遴选为中层干部,科室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当然,压力也伴随动力,改革启动后,各科主任在签“目标管理责任书”时经常要求再仔细看一看、算一算,而以前都是随手签字了事。

 

“以前我们重临床、轻管理,其实管理也可以出效益。”范小华说。而孙树学认为,管理改革也是医疗改革,不仅是“钱”的事,更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在调研各科时,通过分析成本结构、工作量、服务效率、医疗质量等一系列指标,孙树学给每个科室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如针对床位周转率太低、患者住院时间长,他以北京为范例,结合临床路径找出“卡点”——是医生没按照临床路径规范治疗,还是放射、超声等检查预约等候时间太长等。“绩效改革本质上是一个规范医疗、提升效率的过程。”

 

范小华回忆,孙树学在推动改革时很接地气,借鉴了北京的经验,也考虑了西藏的实际情况,没有一味照搬。

 

例如高反是高原地区的“特色”症状,拉萨市人民医院投入了设备及人员运行高压氧舱,但这个科室并不如传统科室那样产生效益,如果按照绩效考核的管理,医护收入会大打折扣,考虑到特殊性,最终对其进行了相应倾斜。此外,由于人员配比等原因,西藏当地的医护收入差距不大,按照最初的改革方案,医护绩效分开,会出现明显差异,范小华向孙树学提议之后,孙树学尊重了当地的传统。

 

经过两年的绩效改革,本地医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挂号量、周末手术量均有所增加。2021年,拉萨市人民医院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还有不少其他的藏区医院来请教改革经验,希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援藏三年,深化对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认识

 

8月22日凌晨4点,孙树学在疼痛中醒来。连续多日睡眠不足3小时,疲劳诱发了阑尾炎,被送进医院进行手术。术后经过短暂休息,他又回到支援工作中。

 

援藏工作者常说的话是,为西藏做了一些事,但自己收获了更多。孙树学在援藏中的最大收获,是深化了对整个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认知。

 

“我们这些人,上学时在好的医学院校学习,毕业后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工作,每天看到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来了西藏才发现,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医疗帮助,但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又不能满足需要。”孙树学说,在调研西藏地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的过程中,这种感触更加真切,而在见到西藏患者对医生无条件的信任和期盼时,更加觉得有义务为他们做点什么。

 

援藏经历也让孙树学变得更加平和包容。在不同地方和不同人打交道后,他感到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味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之前,孙树学对儿子的要求很高,经常命令孩子做一些事情,现在,他变得耐心很多,回到北京的十几天,没大声跟儿子说过一句话。儿子表扬他:“表现不错。”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