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两岸关系却面临严峻而复杂的局面,台湾民进党当局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发展至否认其存在。如何打破当前政治困局?

 

8月30日,“九二共识”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两岸政策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60余人参会研讨。

 

其间,台湾经济资深专家、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教授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30年前达成的“九二共识”,是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基石,两岸贸易额已从1992年的74.1亿美元增至去年创纪录的3283.4亿美元。同时,台湾对大陆累计投资规模占台湾对岛外累计投资总额的70%-80%。

 

曹小衡认为,民进党当局否认“九二共识”,并未扭转两岸经贸合作愈益紧密的大趋势。他建议,未来应构筑两岸间的经济融合新平台,通过民间推动两岸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助推两岸关系冲破当前复杂局面。

 

福建平潭,平潭海峡公路铁路大桥。作为大陆唯一对台综合实验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以建设“两岸同胞共同家园”为目标。王东明 摄/IC photo


新京报:“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两岸关系却遭遇“寒潮”,你认为当前困局有解吗?

 

曹小衡:我提供一组数字:1992年,两岸贸易额是74.1亿美元,次年翻番。到去年,两岸贸易额已达创纪录的3283.4亿美元。根据台湾方面研究,台湾对大陆投资累计达2000亿-3000亿美元规模,占台湾对岛外累计投资总额的70%-80%。这得益于大陆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开放,也得益于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已经达成30周年了,现在两岸关系碰到一些问题,但我相信,随着大陆经济进一步改革开放,一些困难我们是能够克服的。

 

新京报:如何理解两岸政治与经贸的关系?

 

曹小衡:“九二共识”奠定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基础。随着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两岸经济关系性质明确,即两岸经贸交流属于中国主体同其单独关税区(台湾)之间的经贸交流,纳入对外经贸管理体系进行管理。随着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两岸经济关系开始走向规范化轨道,两岸经济合作逐渐制度化。

 

新京报:也就是说,“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共识推动了经济合作。你认为,持续扩大的经贸合作会让两岸的政治“寒潮”也热起来?

 

曹小衡:按照商务部、中国海关提供的数据,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累计总量是2万亿美元。台湾有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依存度是42%左右。这些数据都表明,两岸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更重要的是,目前两岸经贸往来的格局主要是在2010年到2016年间构造出来的。它在规范、有效地运作着,想要阻挡它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一背景下,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维持两岸经贸紧密合作的趋势,同时由两岸的有识之士尽最大努力去修复和维护“九二共识”,我们就能克服眼前的困难。毕竟,今天的中国跟30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了,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21年2月21日,福建连城,春节假期过后,多家台资棒球用品生产企业里的工人们正忙于赶工生产棒球系列产品。张斌 摄/IC photo


新京报:当前,两岸经济合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曹小衡: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变局主因有二,其一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崛起。2021年,仅中国大陆的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就超过18%,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25%;其二是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地理空间与时空限制被打破,国际分工、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贸易等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上述这两大态势彼此影响、互为因果,形成多极格局取代单级强权格局,已势成必然。百年变局对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前,中国大陆经济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正由“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对两岸经济合作而言更多是机遇。两岸企业也有更多机会携手突破,由“赶超型”企业蜕变为“领跑型”企业。

 

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生产网络、要素流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两岸经济主体愈来愈被视为各自生产经营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这一特点又决定了两岸需进一步携手。

 

新京报:你对未来两岸经济合作有什么建议?

 

曹小衡: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及合作的深化,除了需要加强在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创新创业、更高层次的产业链等方面的力道外,还需要有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使两岸在合作的内容、模式、路径上能不断创新。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两岸经济合作深化的新平台将落脚于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不仅有助于两岸经济合作的要素流动障碍降低,形成两岸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更是台商台企参与中华民族经济复兴进程、与祖国大陆一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力量的重要平合。

 

此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也有机会成为两岸业界携手走向国际的新模式,是台商台企在适当时候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参与有关游戏规则制定、参与危机防范机制建立、参与区域经济结构重构的重要路径。

 

2021年12月13日,江苏海安,高新区台商产业园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赶制供应国内外市场的锂电池产品。图/IC photo


新京报:针对打破当前政治上的困局,你有什么看法?

 

曹小衡:面对当前两岸关系的复杂局面,推进两岸经贸发展的主导力量在两岸民间。

 

未来若干年,两岸民间经济合作将在以下三方面着力:在区域层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打造台商投资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新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对台合作平台,深化厦门对台合作支点建设。鼓励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台资企业聚集区发挥优势,支持合资企业转型升级,引导其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在产业层面,在强化制造业合作的同时关注服务业,特别是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支持两岸资本市场开展多层次合作。2009年以来,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和包括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三项金融监理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两岸金融合作步入实质性发展新阶段。从资本市场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台湾地区已建立起较为完善、成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两岸在资本市场中的主板市场、场外市场、升降转板、资本监管等领域存在很多的合作机会,两岸可以通过全方位的合作在资本市场上达成优势互补、获得双赢。

 

在企业层面,推动两岸企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鼓励两岸企业相互持股、合作创新、共创品牌、共拓市场,催生一批新的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中华企业,持续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

 

【名词解释】

 

“九二共识”

 

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受权就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事宜进行协商。经过当年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其核心意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从而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来源: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