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全市道路范围内已施划了2.6万余处自行车路面停放区,但共享单车、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仍存在停放缺口。

 

9月14日,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北京正在推广共享单车电子围栏技术,车辆入栏率在90%左右,年底前还将完成核心区轨道站点的电子围栏全覆盖。


规范停放空间供给不足等加剧停放乱象


共享单车停放秩序一直备受关注,一些区域停车资源紧张、停放秩序差的问题客观存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舒予表示,造成这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规范停放的空间供给不足。目前,北京全市道路范围内已施划了2.6万余处路面停放区,虽然共享单车的总量在逐渐压缩,但考虑到逐渐增多的私家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仍存在一定的停放缺口。”


王舒予表示,在市民的意识中,提到非机动车、特别是共享单车的停放,多认为应该停在行道树、步道、隔离带等道路空间内,而不是像停放机动车一样先查找停车场。而实际上,非机动车的停放也应该优先通过公共建筑的配建来解决。而现状是中心城区、特别是核心区受空间资源限制,公共建筑配建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标准比较旧,很多公共建筑甚至不对非机动车开放,配建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利用率低,甚至被挪用、占用和改造,本应该由建筑消化的停放压力被转移给了道路,而很多道路为了满足步行和车辆通行需求,根本不具备施划停放区的条件。


同时,企业运营调度不力,调度人员不够,现场处理不够快;车辆定位精度有待提高,“电子围栏”响应不够及时,无法完全通过科技手段实施高效运维;骑行人规范停放意识不足,这些因素也加剧了问题的产生。


88个重点轨道站点已实现电子围栏监测管理

 

“车辆规范停放的前提,是停放设施需要配备到位。”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各区正因地制宜扩大非机动车停放空间供给,全市自行车停放区由1.3万个增加至2.6万个,按照管理要求将停放区域区分为禁止停放区、入栏管理区和规范停放区。后期,各区政府还将继续挖潜停放空间资源,持续优化、施划停放区,满足市民停放需求。

 

从2020年起,北京全市陆续启动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建设,推动“入栏管理”。围绕轨道站点、大型商圈等共享单车停放需求旺盛地区,通过卫星定位、蓝牙感知技术,对一定区域内的车辆投放规模和使用情况进行监测。目前全市已经安装1529套蓝牙嗅探设备,覆盖了1786个停放区。企业通过技术匹配,在31个重点区域的1181个停放区内,针对骑行人归还车辆的环节实行“入栏结算”管理。

 

目前,北京正在大力推广电子围栏技术,车辆入栏率在90%左右。各运营企业根据骑行需求规律和日常运维经验,出动运维巡查人员,定期巡查检查共享单车使用和停放情况。发现停放乱点,及时进行码放。

 

据了解,延庆、平谷、密云、门头沟、大兴等区已经试点投放高精度定位车辆,车辆使用效率、车辆停放秩序和市民满意度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同时,市民投诉集中、骑行需求较大的88个重点轨道站点已经实现了电子围栏监测管理。年底前,核心区将完成轨道站点电子围栏全覆盖,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轨道站点电子围栏覆盖率50%以上。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白爽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