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重工制造业剧《麓山之歌》即将在央视迎来收官。该剧聚焦于2016年智造转型浪潮之下,新时代国有重工业如何直面发展,突破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卡脖子”困境,最终从“制造”到“智造”实现脱胎换骨的故事。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工业题材始终是反映时代发展、经济建设的重要文艺创作方向,但近些年似乎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如何让年轻观众接受工厂戏?“破题”成了关键。《麓山之歌》总导演毛卫宁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创作《麓山之歌》的初衷就是想唤起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工业题材的热爱,重新关注工业和工人群体:“今天的工业、工厂和工人跟我们过去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曾有一个说法,让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但是得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工厂、工人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这个命题非常有意义。”

《麓山之歌》海报

杨烁靠执着打动导演
焦俊艳亲自焊电焊、开挖掘机

在拍摄《麓山之歌》前,毛卫宁与杨烁、焦俊艳两位主演都没有合作过。毛卫宁选择演员的原则,首先是热爱这个角色,“你要是不热爱,条件再好,我都不会选。”而焦俊艳是所有备选演员中第一个来找毛卫宁的。她出身于工人家庭,妈妈是工人,她从小也在工厂长大,对工业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同时,所有焊电焊、开挖掘机等专业技术,焦俊艳都花了很大功夫去学习,剧中呈现的每一个画面都是她亲自上手,没有用替身。拍摄中,饰演高级焊工金燕子的焦俊艳除了效果妆,基本都是素颜,呈现了真实工人的日常面貌。在毛卫宁看来,没有一定的信念感、决心和能力,很少有女演员能做到如此。

相较金燕子,关于谁来饰演男主角卫丞,毛卫宁犹豫了很久。起初,毛卫宁对杨烁并不熟悉,只简单了解过他此前的作品以及观众对他的认知,“我也难免有一些固有的刻板看法。”但当毛卫宁将他暂时排除在演员候选之外时,杨烁还是坚持找过来,一上来就背诵了100位圆周率以及元素周期表。他的执着深深触动了毛卫宁,“这一点和卫丞非常的像。既然他已经具备了这个角色的重要特点,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塑造一个有别于以往角色的形象?”

在毛卫宁的观察中,生活里的杨烁很腼腆,很敏感,也很内向。毛卫宁在拍摄时不断挖掘他内心的个性,并与卫丞产生勾连。“第一个阶段过去以后,他就已经成了这个人物了,后面就越演越自如了。”

杨烁饰演男主角卫丞。

塑造工人群像
不做披着工业外衣谈恋爱的戏

《麓山之歌》的男主角卫丞是麓山大学副教授,高科技人才,却性格古怪,为了追查父亲遭遇臂架泵车臂架折断的真相而加入麓山重工开展高压柱塞泵技术研发。毛卫宁表示,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行业里非常多,“他们所要研究的东西离我们很远,因此他们在社交中往往有不被人理解的一面。”

而女主角金燕子性格乐观坚强,大大咧咧,但最终她却与略有技术强迫症的卫丞走到了一起。毛卫宁说,拍摄《麓山之歌》前他就定调,所有事件都要围绕硬核工业、制造业来做文章,绝不做披着工业外衣的恋爱戏。 “如果说卫丞是天上飘着的云,金燕子是地里长出来的野草,两人看起来永远不可能有交集,但是野草在往上伸展,云会变成雨水降落到大地,他们还是会有光合作用。现实生活当中也有这样的伴侣,但不一定多,所以我们要很有耐心地一点点写他们之间的变化,让观众看到最后,一定相信他们能走到一起,而不是用写爱情片的桥段去写。”

焦俊艳饰演女主角金燕子。

该剧不仅有卫丞、金燕子等各类代表性研究员、工人,同时也展现了上到省级领导,企业家,下到一线工人以及家属在大时代下的选择。塑造人物时,《麓山之歌》避免了过去工业题材所谓“重点塑造”,只表达某位企业家或某位技术工人排除万难,带领企业脱困的事迹,“我们要展现这些不是靠个人力量能推动的。”毛卫宁举例,剧中侯勇饰演的方锐舟在剧本之初并非一个从头贯穿至尾的角色。当麓山重工遇到困难时,原剧本是通过“换人带来新理念”这个传统方式让企业脱困。但经过一系列的讨论,最终该剧将方锐舟塑造为一个复杂的改革者,更全面、真实地展现了企业家在每个阶段的不同挣扎,最后又如何去改变自己过往的观念。

三天只在工厂拍机器
专业术语让台词“烫嘴”

2021年,毛卫宁和《百炼成钢》的编剧王成刚接到了电视剧《重中之重》(后更名《麓山之歌》)的拍摄任务,意在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以一部影视作品展现新时代制造业与重工业的变革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工业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体现,工业题材也成为中国电视剧刚起步时的主要创作类型。《赤橙黄绿青蓝紫》《乔厂长上任记》以及上世纪90年代的《车间主任》等,均造就了时代经典。但随着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出现“脱实向虚”的现象,工业题材在近十年也极少再出佳作。“制造业大国工匠永远是我们的立国之本。现在我们要回到实体经济上,需要有工人,需要有大量的年轻人从事制造业和工业,前提是他们得了解、重新关注工业。”毛卫宁说。

在时代环境之外,工业题材创作难、有门槛,也是影视行业的共识。最初,《麓山之歌》的剧本除了“重中之重”四个字之外,没有具体内容。毛卫宁也从来没有拍过工业题材——他对工厂的了解依然停留在小时候家旁边的罐头工厂。幼时毛卫宁每次去罐头厂附近捡边角余料和马口铁时,他总能看到工人辛苦的劳作。他也曾萌生出长大后学习自动化,开发机器替代工人的想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现代工业,毛卫宁和主创团队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下生活,走访了湖南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铁建重工这些制造业和重工业龙头企业。新时代的现代化工厂令毛卫宁感到震撼,“你已经看不到工人了,都是机器在制造机器。”但创新之下,工厂也保留着传统气息,例如普通的电焊工人、精通传统技术的老技工等。因此,既往智能化发展,也传承传统制造业,成为了《麓山之歌》的表现方向——前半段展现传统工厂与智能转型的矛盾,后半段的I5车间则重现了当下最常见的智慧工业。

机器,也是《麓山之歌》的主角。在毛卫宁看来,工业题材一定要把每一台机器视为角色,绝不能只作为演员的背景板。所以在《麓山之歌》开机前三天,毛卫宁没有安排任何戏,只是让剧组持续不断地拍摄了三天机器。从一块钢板如何变成挖掘机,到一只简单的焊枪、焊工的头盔;用航拍展现机器的严肃壮观,让摄像机在机器之间快速穿越以表现机器密集运行……“我们要让主创团队和观众都明白,机器是工业的核心。”

工厂之外,技术与专业术语也是工业题材的破题难点。比如“柱塞泵”是机械里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国长期被国外“卡脖子”的技术难点。但如何向观众解释,解决“柱塞泵”技术迫在眉睫的原因?对于“烫嘴”的台词,毛卫宁选择以真实事件切入,由浅入深地向观众解释技术的重要。“如果工业技术都变成通俗的台词,就会失去专业内容。在工厂,焊工说的话你都不一定听得懂,专业知识是他们的职业特点。”

例如,剧中麓山重工和外企巨头海彼欧为“麓山一号”的专利打官司,对方提出,手工镗铣球窝在十年前,中国是靠人工达不到的,除非现场证明,不然就是剽窃技术。而麓山重工的技术工人宋春霞(丁柳元饰)险中取胜的手工镗铣球窝演示,让海外行业巨头的用心遭遇反击。“首先这些素材和事例是这个行业真的出现过的。然后我们重点要让观众知道,这个事件带来的结果是什么,观众就会有共情。”毛卫宁说,这部剧不回避工业题材的专业性,也是希望观众能够边看边上网搜索,“其实也是唤起大家对工业和工厂的了解。”

新京报记者 张赫
编辑 佟娜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