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广森头戴迷彩帽、穿着短袖衫,漫步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塑胶跑道上。


和普通的遛弯大爷不同,他对这座家门口的大公园有着更深厚的情感。脚下的土地,曾经是他燃烧过青春的北京东方化工厂,给职工们带来无限荣耀。


如今,这里秋色斑斓,金黄、碧绿、橙红色的叶子交相辉映,一座理想中的“城市森林”就在眼前。


9月15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程广森举着北京东方化工厂的老照片,站在原址留影。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见证厂区起落,家门前化工厂变绿心公园

 

1978年,东方化工厂开始筹备建设,21岁的程广森成了筹备组的一员。作为张家湾土生土长的村民,他对这片即将建厂的土地再熟悉不过。“这里是张辛庄村、上马头村和小圣庙村交界处的一块三角地,遍地沙土,少有树木,我打小儿就在这里玩。”


他还记得,项目建设前,水通、电通、道路通和场地平整的“三通一平”工作很快开展起来,得知现代化的工厂马上要在沙丘上拔地而起,村民们都有些兴奋。


当年北京东方化工厂的水榭“图书馆”,现已被拆除。受访者供图


1984年,我国第一套由日本引进的丙烯酸及其酯类装置,在东方化工厂建成投产,结束了国内丙烯酸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从此,东方化工厂迎来了一段辉煌岁月。“我们厂生产的原料供不应求!”回忆起当年的情形,程广森满脸自豪。厂子中塔林屹立、管廊交错,员工们在流水线上挥汗如雨的场景,仍印在他的脑海中。


停产前,北京东方化工厂的烯烃车间一角。受访者供图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工厂扩大规模,产品享誉海内外,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优的丙烯酸及酯类产品的生产基地。东方化工厂效益可观,职工自然收入高、福利好。程广森记得,当时,伊里兰品牌的羽绒服十分流行,但价格不菲,厂里给每名职工发了一件。他穿着羽绒服出门,周围的邻居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东方化工厂带来的污染一直存在。

 

“每当机器出现故障的时候,废料就会从烟囱排出,滚滚黑烟在十几公里外都能看见。”程广森说,有时烟囱会闪现一道火光,突然着了起来,变成一个“大火炬”。周边居民也总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工品味。因此,每年东方化工厂都会给附近百姓一笔“闻味儿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污染费。


2012年,随着北京产业升级更新,重工业逐渐在北京谢幕。得知东方化工厂即将停产的消息时,程广森已经办理内退一年了,他心里五味杂陈。自打进厂工作以来,他干过司机,也在安保部的岗位上挥洒过青春。想到曾亲眼见证过“诞生”的工厂即将拆除,他很是不舍。


停产后,北京东方化工厂的设备正在拆除中。受访者供图


但作为住在附近的百姓,他同样渴望每天被清新洁净的空气环绕。带着复杂的情感,程广森端起相机,走进厂房,拍下罐区、高塔在落日余晖中的最后模样。


程广森拍摄的北京东方化工厂停产前,高塔在夕阳下的场景。受访者供图


2016年7月,城市绿心与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一同进行了国际方案征集。城市绿心由小圣庙村、上马头村、张辛庄村三个村庄及周边停产的老旧厂区等场地构成,中心场地就是东方化工厂。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展出了北京东方化工厂的老照片。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在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中,“一心”即指“城市绿心”。2018年9月,“城市绿心”整体开工。程广森的家距离城市绿心约有3公里,他像40年前一样,时刻关注着这片土地上的建设进展。荒无人烟的沙土地,曾经变成机器轰鸣的厂房。而今,一棵棵绿树栽了进来,园中路也逐步成形。


9月15日,程广森与新京报记者漫步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讲述着这里的巨大变化。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厂房变健身场所,时尚设施赢“新粉”

 

程广森经常过来跑步,在手机运动APP的轨迹中,他跑出了一朵五瓣儿梅花,于是他给这条园中路起了个形象的名字——“梅花大道”。后来设计方案公布,这条路的形状和他跑出来的轨迹差不多,更近似五角星,被称为星形环路。航拍图看得更清楚——一颗五星,扣在了一大片森林中。


9月15日,程广森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塑胶跑道上跑步。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5.5公里长的星形环路上,6000株高大彩色叶乔木林立,金秋时节就变成了金色景观大道,漫步或骑行都非常“养眼”。星形环路两侧,每个节点选取一种代表当季物候的节气树,二十四节气林窗依次排开,形成春赏桃李、夏伴梧桐、秋染银杏、冬见苍松的四季森林景观。


9月15日,市民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散步锻炼身体。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城市绿心的建设开启了加速度,仅仅两年时间,这片大尺度的“城市森林”就在副中心扎下根来。2020年9月29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正式开园。当天,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穿着各色雨衣的市民汇成一条彩色的丝带,以健步走的方式打卡这座漂亮的大公园。雨水也没能阻挡程广森的脚步,他激动地来到现场,见证老化工厂的华丽转身。


让他颇为感动的是,深红色的老厂区大门、工厂落成碑和两只石麒麟,都作为工业遗存在原位保留下来。作为见证北京工业发展的代表,东方化工厂曾是通州的一个地标。每当看到这些工业文化遗迹,他都觉得自己珍贵的记忆和厂子曾经的辉煌历史也被保存下来。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北京东方化工厂的大门、工厂落成碑和两只石麒麟,都作为工业遗存在原位保留下来。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在留住工业遗存建筑风貌的同时,公园内的老建筑注入了新的城市功能。


公园南门西侧,一个黄房子像它的名字“活力汇”一样,流露着时尚、朝气的运动感。这里原来是东亚铝业厂区,保存下来的建筑改造成了体育休闲场馆,里面有篮球、羽毛球和网球场地。


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绿色低碳,挑高12米的老厂房保留现状并进行结构加固,屋顶上分布着上百条采光带,自然光可透过天窗进入场馆。在程广森看来,这些时尚的体育设施,为绿心这座全龄友好公园赢得了更多年轻的“粉丝”。


9月15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程广森在曾经的北京东方化工厂原址介绍改造情况。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绿色发展是底色,生态保育核成动物乐园

 

无论散步遛弯还是跑步骑行,程广森总能和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的动物相遇。林间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刺猬和草兔也在这里出没。一些动物保护专家拿着望远镜望向天空,镜头里出现了威风凛凛的小型猛禽。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副中心的生动实践。东方化工厂疏解腾退后,公园实行生态修复,以最少的人工干预治理污染,创新地建设了生态保育核,即用自然的力量来恢复区域生态。


生态保育核没有公园其他地段的精致,显得“野性十足”。这是北京新建公园中首次大规模开辟荒野,设置了荒草、灌草、疏林、密林等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完全模拟自然生境,营造出一处小动物栖息地。


生态保育核十分神秘,程广森从未踏足其中。因为在生态保育核外围,设置了60至80米宽的植草沟和灌木丛,形成生态缓冲带,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人为干预。“这里是小动物的地盘。”他笑称,自己小时候在这里玩沙土,如今,动物们也来到了城市居民的身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园,为公园带来了活力。

 

公园内预留动物迁徙廊道、种植食源植物,构筑居住巢穴,提供水源,为各种鸟类、小型动物营造栖息地。用树枝和瓦片搭建的“昆虫之家”,是昆虫的栖息之所;东方化工厂遗留钢筋混凝土水池,池壁进行防水处理后,成为小动物的饮水池;连续的林带和市政路下收集雨水的管涵,是小动物悄无声息穿行副中心绿网的廊道……


绿色是副中心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便是其中一个缩影。截至2021年,副中心森林面积约46.8万亩,形成了东郊森林公园等8个万亩森林板块。


9月15日,轮滑爱好者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排队滑过。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三大建筑落成后老职工要带孩子来打卡

 

副中心绿色发展生机勃发,公共服务也在稳步提升。


7月19日,新京报记者探访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地标建筑施工现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今年年底即将完工的三大建筑揭开神秘面纱: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之舟”扬帆待发;副中心图书馆“银杏叶”状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副中心剧院被誉为“文化粮仓”,对标世界级一流剧院标准进行设计、建设。


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赤印”和银杏树叶片。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尽管程广森还没有机会走进三大建筑,但他早就对它们的特点如数家珍。“图书馆的屋顶可以使自然光照进来,小朋友读书时,光线很柔和。未来剧院建成了,顶尖的剧目也会随之来到我们身边。博物馆使用了不少技术,对展出的文物进行保护……”这些都是程广森从电视、报纸上看到的,他期待三大建筑早日建成开放。那时,他要带着儿子、儿媳妇和孙子来享受文化生活。


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包括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及室外剧场。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是副中心绿色发展的典范之一,其“绿色”理念也在三大建筑上得以充分体现,它们投入运营后,相比同类型未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的公共建筑,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207吨。


“运河之舟”首都博物馆东馆造型已经初现。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三大建筑预计于今年年底基本完工,2023年底具备面向公众开放条件。“孩子们住在城里,但通过绿色出行到达三大建筑非常便利。”程广森说,三大建筑周边规划了地铁站,将来出了地铁,就可以通过配套设施进入图书馆、剧院和博物馆。


他相信,随着三大建筑正式亮相,未来更多的市民将来到副中心这座未来之城、绿色之城,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中感受绿色生活的舒适和惬意。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徐美慧 刘婧瑜 王巍 陈超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