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濒危野生动物?它们面临何种威胁?未来将何去何从……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还有着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及非法贸易等原因,全球范围内的野生动物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

为进一步加大濒危物种保护的科普宣传,增强公众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CWCA)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主办,国家动物博物馆承办的“兽”护家园——濒危旗舰物种保护特展于10月9日下午在国家动物博物馆开幕。据悉,这一展览预计将持续至12月结束。

“兽”护家园——濒危旗舰物种保护特展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近年来,我国在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政、社、企之间的紧密合作,为合力打击非法野生物贸易,减少公众对濒危物种制品的需求,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一展览希望向社会公众科普濒危旗舰物种和保护的相关知识,让大家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意义。特展共分为野性的律动、生命的捍卫和守护的力量三大展区,共计展出53件标本和165张图片,聚焦于与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相关、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四大类物种:虎、象、犀和穿山甲,通过实景照片与实物标本的结合直观感受濒危物种的野性之美。

开幕式现场,国家动物博物馆原馆长孙忻,中科院动物所高级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业务主管曾岩,《博物》杂志编辑何长欢,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蒙皓作为分享嘉宾在发言中分别讲述了他们与犀、穿山甲、象、虎之间的研究和保护故事,以及这些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

穿山甲是世界上被非法贩运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之一

在虎、象、犀和穿山甲这四类濒危旗舰物种中,穿山甲可能是公众了解最少的一个物种。2014年,中华穿山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名单。这件事让曾岩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这之前,很多做濒危动植物保护的科学家都没有真正关注到穿山甲这一物种所面临的问题。

据介绍,穿山甲是一类极其害羞的、体表布满鳞片的哺乳动物,它们松动土壤,有效平衡蚁群数量,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目前世界上共有8种穿山甲,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亚、东南亚地区都有分布。其中主要生活在亚洲的是印度穿山甲、菲律宾穿山甲、马来穿山甲和中华穿山甲,主要生活在非洲的是长尾穿山甲、树穿山甲、南非穿山甲和大穿山甲。

马来穿山甲。(安也 摄;下同)

穿山甲是世界上被非法贩运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之一,在过去十年里,约有100万只被偷猎。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穿山甲,主要因为它们的甲片和身体部位被偷猎,通常被作为滋补品、装饰品或传统医药的材料之一。截至2020年1月,自然保护联盟将所有8种穿山甲都列入“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

穿山甲鳞片。

非洲森林象被列为极度濒危等级

2020年3月,一群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洲象开始了它们一路向北的旅程。象群一反常态,开始踏足一无所知的远方。2021年4月16日,它们走出了传统栖息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最终在人类的帮助和保护下,象群“短鼻家族”于2021年8月8日20时从元江桥上通过,放回到传统栖息地范围内,顺利回家。随着云南野象种群从原先的150多头增长到300头左右,野象的扩散与迁移变得十分常见。这次迁徙,令何长欢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张野象群一家集体“躺平”睡觉的照片,在他看来,这张照片给大家上了一堂很好的大象科普课,让大家知道了原来大象也能躺着睡觉。

作为大家最喜欢的明星物种之一,目前全球有3种大象,分别是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和亚洲象。据何长欢介绍,体型最大的非洲草原象,所面临的最主要威胁是盗猎;而体型第二大的亚洲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栖息地丧失以及破碎化,还有人象之间的冲突。近年来,非洲森林象被列为极度濒危等级,目前对它们的数量还有多少尚不清楚。

象牙。

世界上所拥有的5种犀牛中有3种亚洲犀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犀牛主要生活在非洲。但孙忻表示,目前世界上所拥有的5种犀牛(非洲的白犀和黑犀、亚洲的印度犀、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有3种亚洲犀,只是它们的濒危程度比2种非洲犀更高。

在亚洲犀中,大独角犀也就是印度犀是普通游客在野外可以见到的唯一一种亚洲犀,也是种群数量中少数出现上升的物种,目前数量大约在3000只以上。与印度犀相比,小独角犀原本是在亚洲分布最广的犀牛,但现在只分布在苏门答腊和爪哇,分别被称为苏门答腊犀和爪哇犀。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这3种犀牛其实曾经都在中国有分布,不过在上个世纪20年代,这3种犀牛都陆续在中国灭绝了。

而生活在非洲的白犀原本有两个亚种,分别是南白犀和北白犀,其中北白犀苏丹的灭绝此前很多新闻媒体都做过报道。虽然还有南白犀,但实际上,孙忻指出,一个亚种的灭绝,可能会带来很多基因上的缺失,也有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目前尚存的5种犀牛里,有3种都属于极度濒危,因此,当前对犀牛的保护力度也是很大的。在野外保护区种,我们会发现,我们所能看到的犀牛往往犀角是被割掉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无奈的保护方法。面对这样的巨兽,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保护它们?孙忻认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去思考的。

野生虎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威胁

虎作为全球旗舰物种,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为捕猎和对虎制品的消费需求,使得野生虎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威胁。野生虎制品除了皮毛之外,还涉及虎骨、虎掌、虎首与虎牙等。虎曾经有9个亚种,其中3个虎亚种: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已经灭绝,华南虎在野外已多年未见踪迹。虎的生存需要三大要素:栖息地食物和水,但毁林造田等经济发展让野生虎的栖息地变得支离破碎;人口数量的增加,也让人虎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显著;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使原本就不宽裕的野生虎栖息地更加雪上加霜。

蒙皓说,从体型上对虎的亚种进行区分是不太靠谱的,因为不同的虎种在外形上非常相似,但却在遗传上具有显著的区别。在对老虎的研究过程中,蒙皓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最早的虎出现在200多万年前,而老虎演化出9个亚种(即华南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印支虎、马来虎、苏门答腊虎、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它们最近的共同祖先只有不到10万年的历史,那么,在200万年到10万年之间发生了什么?这正是他所在的团队想要去分析和了解的。

虎头骨。

为了此次展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提供了一批珍贵的馆藏标本,其中以我国分布的12种野生猫科动物皮张(用于科研教育的标本)尤为难得一见。

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为观众现场讲解展出的12种本土野生猫科动物皮张(标本)。

需要注意的是,在虎的栖息地中生存着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这就是虎的伴生动物,对于虎来说,最为重要的伴生动物往往是它们的猎物和竞争对手。在一片适宜虎栖息的环境中,它们的猎物主要为各种大中型食草动物,如东北虎的主要食物是野猪、狍子、马鹿等。除这些食草动物以外,与虎互为竞争关系的其他食肉动物还有豹、熊、狼等,还有一些小型食肉动物与虎互不干扰地生活,如貂亚科的物种。伴生动物的生存现状与虎息息相关,任何一方若遭受环境或人为的迫害都可能对另一方造成影响。

鼬獾。

记者 何安安
拍摄 安也
编辑 罗东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