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用去离子水代替冲洗溶剂、宝马计划使用“绿钢”、长城致力于打造零碳工厂……鉴于道路交通领域在全球碳排放中占比约两成左右,全球车企都将降低碳排放作为紧要目标。


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大会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10月25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纵观全产业链,付于武指出,从上游的油井开采、锂矿开采,到零部件制造、电池制造,再到整车车间,最终将车送到消费者手中,在道路上行驶,再实现储能和电池循环利用,“汽车的产业链非常长,实现双碳需要全行业的努力。”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新能源汽车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景气度不断上行,不过其间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回溯过往,付于武表示,我国市场曾对电动化转型、双碳相关政策落地都有不同声音,在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下,最终取得了大突破,形成了新局面。


贝壳财经如今行业都在倡导,将双碳贯彻至汽车产业的全生命周期。你认为从电池生产、汽车生产到下线、交付,整个过程中,双碳可以如何被实现和贯彻?


付于武如今,我们国家的新能源车和智能网联转型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要想再进一步推进汽车行业的双碳,就必须要按照现有的双碳目标厘清行业边界,层层分解目标,让整条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都走上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轨道。


汽车的产业链很长,从油井到车轮;从制造到使用;从整车到零部件。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全行业的大协同,共同努力。


拿零部件来讲,一部汽车,需要上万个部件来组成,做到生产全流程的低碳管理,就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拿铝轮毂(车轮)为例,因为其可以做到轻量化,节能减排,在汽车里得到了广泛性应用。


从整车的角度来说,汽车既是交通工具,也是流动污染源,因此实现汽车低排放、零排放至关重要,这也是我国大力推进新能源车的原因。另一方面,车路协同不断发展后,智慧交通可以减少城市拥堵,从而减少碳排放。


总的来说,如今汽车行业减碳的挑战很大,只有各行业协同发展,打出组合拳,才能朝着目标前进。


贝壳财经这十年来,你印象中“双碳”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是否经历了哪些争议和波折?


付于武我印象最深的是铝轮毂的故事。如今车用轮胎一般会采用铝轮毂,因为这种轮毂的缓冲和减震效果比较好,美观大方。但是,铝轮毂的制作过程需要使用电解铝,是耗能大户。


在我国河北就有一家企业,生产铝轮毂在世界市场份额中占据重要地位,产品大量出口海外,但在双碳目标下,这家企业也必须痛定思痛、彻底改革,从而实现绿色发展。


此前电解铝一般使用火电,煤炭会产生大量污染,此后这家企业在战略布局上进行彻底调整,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来制造铝轮毂。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也做出了非常大的投入。


我认为,高度依赖火电的企业都能作出自我革命,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我们也由此想到,许多车身是高强度钢,我们能否用新的复合材料、碳纤维等来替代传统材料,从而在安全、性能、绿色等多方面都实现共赢 ?


再比如,现在我们排放法规不断加严,但在2000年北京准备第一次推行国一排放标准时,包括车企、学会等很多人在内都持保留意见,都呼吁排放法规升级不能过快,希望标准延迟,让大家有过渡期、缓冲期。但是政府顶住了这种压力,不断推行排放法规,如今已经推行至国六。正是这种决心推动了产业升级。


贝壳财经比亚迪于今年4月起“禁燃”,越来越多的车企宣布停售燃油车。与此同时,多家车企宣布了实现双碳的时间表,多集中在2035和2060年,对此,你预计汽车行业将于何时实现碳中和?为什么?


付于武我们国家对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有把握的,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也组织行业专家,征求行业意见,发布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路线图。总的来说,汽车行业希望能提前实现双碳目标,在2028年实现碳达峰,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一方面,汽车行业在这方面有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内在创新活力,企业主动升级改造非常可喜,另一方面,企业要打入海外市场,如果不能突破碳壁垒,不能达到各个国家的双碳要求,可能对市场占有率有损。因此,车企也有动力制定双碳蓝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陈莉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