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杨洋


居住小镇:通州区漷县镇


工作内容:大学毕业后进入国企工作,2015年辞职扎根农业,跟着父亲一起经营后元化生态采摘园,帮着村民以及周边村子销售农产品。

 

杨洋在自家果园里,拿着自己种出来的火龙果和葡萄。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每天早晨六点多起床,简单吃过早饭就一头钻进大棚里,一直到晚上七八点结束最后一场直播才肯“下班”,这就是杨洋在后元化生态采摘园里的工作日常。起初,家人、朋友、村民眼中的杨洋有些“疯狂”,直到果园的生意越来越好,甚至还带动了周边村子的农产品销售,人们这才觉得,杨洋这位平日看起来有点执拗的小伙子其实挺靠谱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蔬菜小镇”漷县镇后元化村,小镇青年杨洋正在脚踏实地地向自己的百年果园梦努力。他期望有一天,自己能和村民一起见证后元化村真正的振兴。

  

谈感

百年果园梦更清晰了

 

通州区漷县镇后元化村的后元化生态采摘园里,一栋大棚墙上写着四个大字“前进前进”。杨洋说,这四个字是他的座右铭。几年前,杨洋在某知名央企上班,又赶上家里拆迁,日子过得安稳、舒服,甚至让旁人有些羡慕。2015年,他的父亲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术后便一心想拿家里拆迁款做农业。“我父亲说因为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就想着搞农业,种点绿色农产品给大家伙儿吃。”承包地、买果树、请专家、找工人……家里投进生态园的资金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但果蔬熟了,却找不到销路,看着终日为果园劳心劳力的父亲和工人们一起把果蔬推到村口便宜卖,杨洋有些坐不住了,他辞掉工作,帮父亲一起经营起了采摘园,干起了农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几年,一直埋头干农业的杨洋也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农业的一些关键句、关键词他反复研读了好几遍。杨洋说,他虽然半路出家做农业,但在村里的这几年,他明显感觉到,变化就在身边。路好走了,环境好了,尤其农业产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对于我们搞农业的人来说,像是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我的百年果园梦更清晰了。”

 

发展

虽然盈利不多但有的忙就好

 

“30+”年纪的杨洋,张口闭口都喊着百年果园梦。起初,很多人觉得,这些想法有些天真,对此,杨洋不以为然。采摘园39栋大棚里,栽种着长果桑、火龙果、无花果等高端水果,也栽种着小白菜、萝卜、西红柿等家常蔬菜。父亲负责技术管理,保证果蔬品质,杨洋负责跑销路。

 

“果子都是好果子,但刚开始就是没人认。”跑销路的时候,杨洋每天早上很早起床,从地里摘新鲜的果蔬,打包、装箱、装车,然后在手机导航上随机搜索附近的市场、社区去推销。针对福利院、养老院这样的特殊场所,他直接免费送。“把货放下,我就走,好果子总会有人喜欢吃。”

 

东奔西跑的日子的确给采摘园的生意带来了新的生机,杨洋的生态采摘园里迎来送往一拨儿又一拨儿新老顾客。

 

去年开始,杨洋也在网上直播带货了。每天在直播间里跟大家聊聊天,既推销了果园里的农产品,也结交了不少新朋友。但在父亲眼里,直播间的杨洋有时却有点儿“不务正业”,没少和他拌嘴。

 

后元化生态采摘园,杨洋正在直播介绍果园里的水果。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父亲觉得杨洋直播间里应该每分每秒都认真推荐、介绍采摘园里的农产品,而不是闲聊天,杨洋却不这么觉得。“在我眼里,网友也是朋友。大家得先接受、喜欢上主播的风格,才能有流量,认可咱们的农产品。”后来杨洋直播的时候干脆刻意避开父亲,但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学会了看直播,时常潜伏在直播间里,监督着杨洋。“粉丝多了,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会进到直播间抽查。”杨洋无奈地笑着说。

 

不到一年时间,杨洋直播间粉丝量已经达到了3万多人,并获评某软件北京市农家乐采摘好评榜第一名。微信里有4000多个好友,绝大多数都是这几年通过销售果蔬认识的。由于果园里不少都是南果北种的品种,像是长果桑这样相对稀奇的品种,在网上的关注度很高,有的网友在看了直播之后专门到园子里品尝采摘。

 

从2015年至今,7年多的时间,前前后后,父子俩投资在采摘园的资金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万,前几年一直在赔钱,从去年开始生意有所好转。“虽然现在盈利不多,但每天都很忙就是好事儿。”杨洋说。

 

谈未来

在蔬菜小镇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不管父子俩在直播方式上存在怎样的“代沟”,但对于坚持绿色农业发展的办园理念,爷儿俩始终是一致的。“不管到什么时候,种绿色健康果蔬给大家吃的初心不能变。”

 

杨洋和父亲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百年果园梦,但他们深知,光喊口号并不管用。现在杨洋除了跑销路,也开始帮着父亲一起选品种,不断跟着农业专家取经,尝试新的种植模式。每年他都会选出几个大棚,专门用来种植试验新品种。

 

虽然搞农业很难,路并不平坦,但近年来三农政策一年比一年好,父子俩的采摘园一直在走上坡路,各种中高端产品已经打入北京商超市场。杨洋开始帮着同村、邻村的农户销售一些农产品。同村的一位大叔,家里的几亩地里种着玉米,口感不错,但是销量不好,热心肠的杨洋就帮着一起卖。见效果不错,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找杨洋帮忙,只要品质有保障,杨洋都会帮着销售。

 

2022年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规划》发布,《规划》明确,将稳步增加菜田面积,增加绿色优质蔬菜、有机果品供给。漷县镇也在健康文化小镇的基础上,贴上了蔬菜小镇的新标签。杨洋说,现在采摘园的发展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但他也盼望着,为镇上的农业产业、旅游业加速发展,和乡亲们一起打造属于漷县镇的乡村振兴样板。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