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8日,河北省遵化市一所幼儿园的老师组织暑期托管班的孩子们做游戏。图/新华社

越上网越不爱生孩子?这并非戏谈,而是出自严肃的学术论文。

据澎湃新闻近日报道,有研究指出,不断扩展的互联网应用可能带来生育水平下降的问题,这为理解我国低生育率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具体来说,2022年5月,国内某人口学核心期刊同期刊发了两篇有关互联网与生育意愿关系的研究文章,题目分别为《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吗?》《上网为什么会影响个人生育意愿?》。这两份研究都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上网会降低居民的生育意愿。

上述文章大致观点为:上网增加了生育焦虑,改变了生育观念;刺激了消费,挤压生育养育预算;网络社交和娱乐部分替代生儿育女的效用满足等。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些观点还缺乏严谨的数据和逻辑的支撑,也缺乏对中介作用机理的清晰揭示。

网络对生育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文化之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疑,网络信息对生育态度的影响也是存在的。那么,互联网究竟是怎样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的?

理论上,上网本身不足以直接影响网民的生育观念和行为。因为网上信息呈现出多样化面孔,当然也不乏一些对生育不友好的、不鼓励生育的信息。譬如,不婚主义、剩男剩女、单身人口与经济、丁克家庭、离婚率上升、教育内卷、孩子抚养成本高等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低生育是大势所趋。

长期处于网络低生育文化的熏陶下,网民潜移默化会受到低生育观念的影响。潇洒的丁克文化背后,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对生育焦虑的情绪表达和对生育压力的主动逃避,是生育信心指数下降的表现。

不过,相关关系不等于是因果关系。应用截面数据分析时要特别小心变量之间的关系,没有前后向联系,很难做出因果推断的结论。实证分析之前,应该首先是合乎逻辑的定性分析。关键在于要避免自说自话,预设答案。

上述文章甚至得出结论:使用互联网的居民比不使用者的生育意愿降低了约10.5%。这个数据和结论也是可以质疑和讨论的。

如今,年轻人几乎没有不上网的,除非是某些不便上网的残障人士或者难以跨越“数字鸿沟”的老年人。或许首先要回答,使用互联网的居民和不使用者人数可比吗?统计上是否合理?不使用者又是什么性质的人群,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

简单的答案里,包含着无穷的可能性。社会科学具有模糊性特点,过度追求精确反而会失其要义,令人不得要领。

值得关注的还有网民的人口学特征与生育态度,要知道网民的异质性极大。对于已经完成生育任务的人们,上网自然不会影响其生育观念;对于还没有结婚的人来说,生育也是下一步的事;唯独结婚还未生育的人来说,网络有关生育的信息可能会影响其生育态度和信心。

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区别对待。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两类人群,一类是已经结婚但还没有生育的人们;另一类是已生育一孩的家庭,在生育政策放开之后有可能再生育。

最后,还应要追问上述发现的意义,其结论是否有科学价值。譬如,“上网越久人们越不想生孩子”这样的“发现”,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上网时间长短与生育愿望之间确实存在关联性吗?目标人群又是谁?显然,不可能为了提振生育率,而限制人们的上网时间,上述研究结论并不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

上网行为和生育观念的关系,很可能因其复杂性和缺乏针对性而只能流于表象的描述。毕竟,并非所有的网民都关心生育问题。相关研究没有对真问题有所回应,或者本身就是一个粗糙的假问题。

▲2021年8月2日,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五庙村,家庭医生冒着酷暑上门进行产后访视,开展健康教育,引导产妇科学保养、科学育儿,积极护航母婴健康。图/IC photo

优化生育的含义比优生优育更丰富

生育焦虑,其实是人们对周遭生活压力和预期生养负担的心理反应,跟上不上网关系不大。

上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跟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关系并不直接和紧密。在多数年轻人的生活目标中,生育的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丁克文化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刷新年轻人的观念世界,这也是持续超低生育率和人口严重少子化的思想根源。

毋庸置疑,网络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思想观念影响甚巨,不可小觑。生不生以及生几个孩子,背后隐伏着多元的价值观,本质上也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人口学理论告诉我们,生育既有理性、可控的一面(生养成本、风险和代价),也有感性、不确定、非可控的一面(有人就是不喜欢孩子,有人就喜欢孩子多热闹)。同样,孩子的生养模式也是多样的,这才有精养、粗养、放养的说法。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和生育率(TFR)仅有1.3,2000年TFR=1.22,2010年1.18。回望2000年以来的生育率数据可谓触目惊心,以早熟性低生育为先导的新人口危机正在积累和扩大中,持续的低生育长此以往必将破坏人口生态安全,带来人口结构性压力,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生育既是家事,亦是国事。国家、政府和社会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生育福利责任,拿出真金白银投资于国民的生育,未雨绸缪做好“年轻人口储备”,使得中华民族后继有人、复兴有望。此外,媒体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方面、打造生育责任伦理共同体、建构新时代的生育文化大有可为。

构建新型生育文化需要重视天伦之乐、养老防老、家庭发展等生育效用和价值,既要尊重生育的传统价值,也要包容生育的多样化选择,如丁克家庭,两个孩子的“合适之家”以及崇尚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子福之家”。

优化生育的含义比优生优育更丰富,其中包括了国家的生养教责任以及家庭优化生育的决策,生育不仅要适龄、适时和适量,而且要优婚、优孕和优生。未来,网络在引领优化生育、适度生育、人口优化等很多方面皆可有所作为。

撰稿/穆光宗(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编辑/徐秋颖
校对/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