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世纪行2022年宣传活动11月4日在北京市举行。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北京市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为全国碳市场启动贡献“北京经验”。

 

据介绍,北京始终将绿色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碳市场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卓有成效。

 

2021年,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了4%以上,保持全国省级最优水平。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北京市碳减排中发挥了“推进器”作用,并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和全国低碳城市建设贡献了“北京经验”。

 

9月25日,北京,“绿色生活”主题花坛亮相西单东南角,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图/IC photo


首批试点省份之一,北京市试点为全国碳市场启动积累经验

 

2013年,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省份之一,北京市创新性地探索建立了二氧化碳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将发电、石化、水泥及服务业等8大行业、800多家重点碳排放单位纳入管理。

 

经过8年的运行,北京市试点碳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市场交易较为活跃,碳配额价格稳健上涨,在全国7个试点碳市场中成交价最高。截至2022年10月底,2022年碳配额线上成交均价93.66元/吨,单日均价最高突破124.20元/吨。截至目前,北京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额超过22.3亿元。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按年度向重点排放单位发放排放配额,作为免费排放上限。经核查发现实际排放超过配额的,须从碳市场购买配额或抵销产品完成年度履约任务。实际排放小于配额的,富余配额可以出售获利。

 

北京试点碳市场率先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碳交易法规和市场规则,及公开透明的排放报告、核查、履约和执法体系,确立以市场交易方式形成社会公认的碳价的机制。市场手段有效降低了社会综合减碳成本,有力支撑了全市碳排放控制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提供了经验。

 

经济杠杆撬动,北京多家碳排放单位主动减排

 

市场机制可以激励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可以减少实际排放量,获得富余配额,在碳市场取得经济效益,进而形成推动技术创新应用的正循环。

 

发电行业就是其中一例。减排潜力大的发电行业争相发力,通过清洁能源转换及优化管理等措施,北京市发电行业碳排放强度从2010年的650克/千瓦时下降到2020年的301克/千瓦时,降幅达到53.7%。比如,京西燃气热电有限公司2020年富余配额达1.5万吨,为公司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北京公交集团于2016年被纳入碳市场管理,由于积极投用低碳排放的电动车、以天然气车替代高碳排放的柴油车,与2016年相比,该单位2020年柴油消耗量下降近60%,碳排放强度下降了11%以上。2018年起,其碳排放配额开始出现富余,2020年富余3.9万吨,市场价值达270余万元。

 

按照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要求,并受此激励,北京公交集团加大了新能源车替代柴油车力度,碳减排效益持续释放。清华大学设置了绿色大学办公室,负责挖掘校园节能减碳潜力,并在室外游泳池等多项校园工程中引入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减少学校运行的能耗和碳排放。

 

碳市场可以有效推动排放单位加大减排力度。稳步上涨的碳价有效提高了碳排放成本,促进碳排放单位采取积极措施减少碳排放。2017-2019年,北京排水集团每年均有数万吨配额亏缺量,购买配额履约费用需一百万元左右。企业通过管理创新,采用沼气、光伏发电等能源替代和节能改造等措施,在污水处理量增加的情况下减少了碳排放,2020年实现配额富余,并于2021年制订了集团碳中和实施方案,计划在2025年实现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20%以上。

 

2021年12月2日,北京石景山,冬奥文化广场上的智慧路灯使用了“分布式光伏+储能”的低碳微电网绿电应用。图/IC photo


碳普惠项目用户突破225万人,助力公众绿色生活方式养成

 

北京市还在碳市场框架下发展了碳普惠项目,鼓励公众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出行。市民在项目平台注册后,采用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时,就能获得对应的碳减排量。项目实施单位将参与者实现的碳减排量集中向主管部门申报,经核定签发的减排量可在北京试点碳市场上出售。项目实施单位将获得的收益以不同方式反馈给参与项目的公众,比如用于支持植树、保护水系等公益活动,也能兑换成公共交通优惠券、购物代金券等。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该项目启动以来,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225万人,绿色出行次数达9000万人次。这也是国内首次通过碳普惠方式,引导公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生活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践行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

 

据悉,生态环境部计划启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机制,鼓励不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的企业,主动开发林业碳汇、甲烷回收利用,以及太阳能、风能利用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经核证后可作为碳减排产品进入市场交易,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清洁能源等新领域、新技术,实现跨区生态补偿。

 

基于北京市在试点碳市场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生态环境部将以部市联建的方式支持北京市承建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愿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首批将2000多家电厂纳入管理。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2021年),北京绿色交易所已经为全国450多家电厂提供了CCER交易服务,完成1850万吨CCER交易量,交易额达6.71亿元。

 

CCER机制是获得国际认可的机制,除了服务于国内碳减排目标外,也将逐步探索与国际碳交易机制的合作与接轨,成为服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中国方案之一。

 

碳交易是推动全社会减少碳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市场机制激励管理技术创新、新能源利用、产业升级和全社会的参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下一步,北京市将继续深化完善制度设计,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看点

北京绿色交易所发起制定中国首个自愿减排标准

 

2008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北京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机构出资,成立了北京绿色交易所(原北京环境交易所),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是集各类环境权益交易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平台。2020年5月,由原名北京环境交易所正式更名为北京绿色交易所(简称“绿色交易所”)。

 

据悉,自2008年8月5日挂牌成立以来,绿色交易所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首批中国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北京市政府指定的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交易平台及北京市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办理服务平台,在绿色“双碳”服务、绿色公共服务和绿色金融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市场创新,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之一。

 

北京绿色交易所发起制定中国首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参与制定中国人民银行《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及《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绿色金融行业标准,同时为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碳中和方案提供碳核算及咨询服务。

 

2021年11月,国务院明确提出,“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未来,北京绿色交易所将积极发挥平台优势,推动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早日实现,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陈静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