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 2022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 三大板块40项活动助力打造海洋文化传播品牌


2.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部级高级别会议通过《武汉宣言》


3. 住建部:开展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


4. 城市蓝皮书:应推动长三角地区建设全球碳中和科技创新中心


5. 日本将放弃在下一财年推出碳税的计划


6. 德国将在2023年投入830亿欧元用于设定能源价格上限


>>>专题碳讨


1. “走进”COP27


2. 中国企业探路可持续的发展


正文


一、政策速递


1. 2022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 三大板块40项活动助力打造海洋文化传播品牌


据人民网消息,11月10日上午,主题为“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的2022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暨厦门国际海洋论坛开幕。本届厦门国际海洋周设置了海洋大会论坛、海洋专业展会、海洋文化嘉年华等三大板块,共策划了40项精彩纷呈、内涵丰富的活动。其间,16个国际组织将参与到海洋周各项活动中,进一步提升海洋周国际影响力,并汇聚近800家企业,共商共谋共议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海洋周还将配套举办第五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第十五届厦门国际游艇展,为厦门海洋招商引资奠定浓厚氛围;船钓赛、科普大赛、海洋科学开放日、风筝节等十几个海洋文化嘉年华活动,将助力打造厦门海洋文化传播品牌。


零碳解读:主办方有关负责人表示,2022厦门国际海洋周突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联合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群策群力、共谋发展,助力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齐心协力将蓝色发展打造成为驱动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健康福祉、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2.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部级高级别会议通过《武汉宣言》


11月6日下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部级高级别会议在武汉闭幕,会议正式通过《武汉宣言》。宣言呼吁各方以强烈意愿和实际行动,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宣言承诺,从各种渠道筹措更多资源,以强化实施湿地公约第四期战略计划,并制定具有更大力度的第五期战略计划,在2030年前采取更有影响力的行动。


零碳解读:在全球气候行动上,我国从一开始的跟跑,逐渐成为今天的领跑,彰显了我国的气候决心和气候贡献;同时,我国积极参与气候外交,并且发挥巨大的建设性作用,显示了国家的全球担当。


3. 住建部:开展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


通过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深入探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方法和举措,在部分城市建立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进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零碳解读: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快速发展,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城市尤其是超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园林绿化垃圾产生量逐年增长,存在收集系统不健全、专用运输车辆不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选址困难、资源化产品出路不畅、缺乏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等问题,亟待建立完善的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


4. 城市蓝皮书:应推动长三角地区建设全球碳中和科技创新中心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5》11月7日发布。蓝皮书认为,长三角地区在低碳科技创新方面布局早,整体技术领先,且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应推动长三角地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碳中和科技创新中心,部署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与碳中和及碳技术相关的国家级实验室与创新中心,聚集沪苏浙皖在碳中和基础研究、国际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的优势科研资源,整体提升长三角碳中和协同创新能力。


零碳解读:蓝皮书建议,协调长三角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强强联合,开展低碳零碳产业先进适用技术联合攻关和综合示范。力争在绿氢制取与储运、燃料电池汽车、新一代核电、核聚变、海上风电、能源互联网、储能、氢冶金、低碳零碳制造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及材料与装备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5. 日本将放弃在下一财年推出碳税的计划


据财联社11月8日消息,日经新闻报道称,日本将暂停引入碳排放附加费,放弃将其纳入2023财年税改的计划,以避免给本已在艰难应对能源价格飙升的企业和消费者增加负担。日本政府和执政党议员将寻找其他途径为该国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提供资金。


零碳解读:当前,由于国际局势动荡,世界能源价格飙升,美元持续升值等因素影响,全球各地经济正承受巨大压力。尤其是能源价格上涨无疑给企业增加很多负担。因此,暂时免征碳税成为一些国家迫不得已的选择。全球的减排行动正遭遇挫折。


6. 德国将在2023年投入830亿欧元用于设定能源价格上限


据央视新闻消息,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当地时间7日宣布,德国政府将在2023年投入830亿欧元用于设定天然气和电力价格上限。德国政府此前提出的2000亿欧元一揽子纾困计划将持续至2024年。按照该计划,2023年的花费将占一半以上。除了上述830亿欧元的支出外,德国政府还将花费150亿欧元用于救助能源巨头Uniper集团。与此同时,财政部还公布了其他救济措施的金额,其中供暖补贴和住房福利改革,额外费用高达22亿欧元。2023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价格上涨也需要联邦政府投入约20亿欧元。


零碳解读:当天,德国财政部并未公布德国政府2023年债务金额,不过媒体称,由于经济预期不佳,政府的贷款额度将比预计的要多。林德纳表示,仅旧贷款的利息支付就将达到380亿欧元。


二、专题碳讨


1. “走进”COP27


今年多地发生的气候灾难提醒人们要采取更多预防措施并迅速行动,于11月6日在埃及开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也由此备受关注。大会将持续12天,到11月18日闭幕。COP27是什么?往年有哪些主要成果?今年有哪些焦点?发展中国家有哪些核心关切?中方有哪些期待?


(1)COP27是什么?


要了解COP,首先不得不了解UNFCCC。UNFCCC全名为“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联合国设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纲要公约谈判委员会”。自1994年生效至今,共有包括欧盟在内的197个国家成为UNFCCC的缔约方。


而COP(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即缔约方会议,于每年召集缔约方国家来讨论如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第一届COP,即COP1,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举行。2022年所举办的第27届缔约方会议则是COP27。


(2)往年有哪些主要成果?


COP会议的重要节点:


 COP3: 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举办,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针对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六种温室气体,使温室气体控制或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


 COP13: 于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办,与会各国接受了巴厘路线图,建立了双轨谈判机制。


 COP15: 于2009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办,会议提出2℃目标,明确了发达国家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规模,以及各国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


 COP21: 于201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目标是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升幅控制不超过2℃,最理想是控制在1.5℃以内。


(3)今年有哪些焦点?


根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发达国家承诺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用于资助帮助它们应对全球变暖影响的举措,该目标尚未实现。COP26上各国已经作出了到2025年将气候适应资金翻倍的承诺,而今年的气候大会则将着重确保这些承诺得以兑现。


总体来讲,现在发达国家出资意愿不足,今年在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分歧和缺乏互信的背景下,问题进一步加剧。尽管如此,COP27关于资金的讨论还要进行下去。一是发展中国家敦促发达国家尽快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承诺和400亿美元的适应资金,弥补这些赤字;二是气候脆弱国家要求建立损失损害资金机制,这个补偿机制能否在本次会议上建立,以及如果建立起来资金如何安排等。


(4)发展中国家有哪些核心关切?


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指出,适应是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关切,长期以来在多边进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COP27应着力推动“格拉斯哥-沙姆沙伊赫全球适应目标工作方案”取得实质成果,为明年在COP28达成有力度、可操作的全球适应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发达国家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适应行动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出适应资金翻倍的路线图。


(5)中方有哪些期待?


李高表示,气候变化事关人类未来,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我们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摒弃任何形式的单边措施和把气候问题政治化的小圈子,反对以任何理由搞逆全球化的脱钩断链。


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生产了全球80%的光伏组件并出口到全世界,大大降低了全球光伏产品的价格,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某些发达国家却罔顾事实、编造理由,极力打压中国的光伏企业,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也损害了这些国家的利益,更损害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努力,损害了全人类共同利益。


李高呼吁,希望有关国家认真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和应尽的国际义务,回到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正确轨道上来。


(综合生态环境部、南方周末、中国新闻网等)


2. 中国企业探路可持续的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我们正在如何做?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ESG释放出哪些价值与活力?如何反哺企业发展?新京报在创刊19周年之际,推出社庆特别报道,第三期以“可持续的发展”为主题,展示在当下的中国经济环境中,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搜寻可持续发展、ESG信息披露样本,承载社会责任。


(1)A股市场中31%上市公司发布过独立ESG报告


在翻阅了数百份A股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之后,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可持续发展治理、循环经济模式、环境责任、社会责任、产业扶贫、减排数据、废弃物排放管理、绿色产品与运营等成为报告中的高频词,有企业会明确列出ESG策略,涵盖公司治理、公益力量、人才发展、低碳产品等多个维度。


ESG报告的披露情况,A股和H股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在H股上市的企业,基本上都能披露ESG报告,而且由于有量化指标,披露的内容、披露数据的详细程度以及连续性都比较好。目前A股ESG报告以自愿披露为主,披露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平均比例在31%左右。分行业看,2021年A股上市公司仅有银行、非银金融、钢铁、公用事业4个行业披露比例超50%,其中,银行披露比例超过90%。计算机与电子行业虽然从披露ESG相关报告的总数量来看排名第一,但披露比例不足20%,尚有提升空间。


(2)陈诗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全球统一行动


联合国今年的一份报告称,可持续发展目标已受到危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企业践行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具体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围绕相关问题,新京报贝壳财经近日对话了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他表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全球统一行动,COP27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于11月召开,期待各方全面落实气候行动,把已提出的目标转化为有效的政策、具体的项目,而不是空喊口号。谈到企业践行可持续绿色发展时,陈诗一表示,企业应为发展中不良环境行为“买单”,或通过改造升级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等方式减少排放,或将环境成本内部化。


(3)武雅斌:中国企业应积极推动构建可持续的绿色价值链


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对话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主任武雅斌。他表示,减碳过程如果不加辅导,会对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造成影响,因此政府应该出台一些相应的扶持措施,降低减排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实现碳中和的一个前提是能源安全。在武雅斌看来,未来的能源安全着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即化石能源比重进一步下降,绿色能源的比重逐渐上升;二是智慧能源技术和系统的广泛应用。这两个方面将成为未来影响力投资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的热点。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将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636787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程维妙


编辑 陈莉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