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的多少,与其科技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新京智库梳理发现,总计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下称“小巨人”企业),从企业数量的划分上来说,北京、上海和深圳可以说是第一梯队成员,数量在400家以上,明显高于其后的城市。第二梯队则是宁波、重庆和武汉等五座城市,“小巨人”企业数量均200家以上。


第一梯队三座城市的“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与其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指数匹配。第二、三和四梯队城市的这种匹配关系则相对弱一些。


《2021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指数》显示,科技创新能力前三名是北京、上海和深圳。第四至第十依次是广州、南京、天津、杭州、武汉、成都、苏州。该指数由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和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发布。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在其公布的18座城市排名中,北京、深圳和上海2021年发明专利申请量依次分列前三。天津、重庆以及其余15座副省级城市排第4-18名。


那么,“小巨人”企业与一座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之间具体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一座城市又该如何更好地培育和支持本地“小巨人”企业发展?


▲图/新京报 张瑶 制图


“高精尖”是普遍特征


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志起告诉新京报新京智库,总体来看,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表现与其持续科研投入、教育和人才资源都是正相关的。这种能力最终也会投映到城市的产业、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上,这是一个质量的问题,但是“小巨人”企业的多少,这是一个数量问题。


比如北京市,企查查数据显示,596家“小巨人”企业中有408家归类为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数量排第二位的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第三位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北京市“小巨人”企业之所以体现出“三高”特点,自然与其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高密不可分。不仅是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高——近六成研发费用占比在10%以上,个别“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0%;近九成企业研发人员占比20%以上,全社会R&D经费投入也高。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北京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由2012年的1063.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629.3亿元,年均增长10.6%。其中,2021年北京市基础研究经费422.5亿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位于第二梯队首位的宁波拥有28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浙江日报》报道数据为283家),前三大分布领域是,通用设备制造业(58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2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4家)。


“这是因为宁波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制造业企业实力较强。”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魏楚教授告诉新京智库。


宁波市经信局数据显示,38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及培育企业中,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企业有110家,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有262家。


创新是“小巨人”企业的灵魂。截至今年上半年,第四批专精特新企业授权发明专利数量为6.32万件,占企业授权专利总量的14.9%,比前三批提升了近两个百分点。


▲图/新京报 张瑶 制图


利用优势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小巨人”企业之所以在有些城市涌现出来,与其相关政策的长期支持密切相关。


李志起认为,之所以“小巨人”企业数量在全国领先,是因为北京更注重梯度培育和可持续性成长。比如,今年以来,北京市搭建了“专精特新融通发展”平台,为北京市“小巨人”企业与央企、市属国企、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提供大中小企业供需对接服务,平台上线一个月已有400多家“小巨人”企业、100多家大型企业注册。


伴随着重视程度的提升,北京对于培育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服务也是愈加全面。2021年12月,北京市下发文件从6个方面发布了16条措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量身打造涵盖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产业链配套、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上市服务、融资需求等一系列支持政策。


除了第一梯队的北京、上海和深圳,其余城市的“小巨人”企业数量与其城市的创新投入存在不对应的名次关系。以宁波为例,“小巨人”企业数排名全国第四,但其R&D经费投入在全国却排名第13(不完全统计)。


宁波市经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宁波R&D经费投入402.7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仅2.76%,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2个百分点,而北京、深圳和上海的投入强度均高于4%。


进一步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


对于更多城市而言,如何培育出更多的“小巨人”企业?还有哪些发展空间?


魏楚建议,宁波应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尤其在科技研发方面,宁波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优势并不明显。还需要重视产学研结合、人才引进等政策,不同于北上广深,宁波本地的高校资源较少。不过,宁波有港口优势,因此需要用好港口优势以提高国际交流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对外开放,有助于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


曾为中国上百家大公司和跨国公司提供管理和咨询服务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企业管理领域李达三首席教授李平对新京智库表示,宁波围绕传统产业建了多个产业集群,但是差异化程度较低,存在彼此模仿,打价格战现象,这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同一个行业企业,可能生产同类型产品,但是应用场景不一样,定位不相同,这样同一个行业也不会产生恶性竞争。同时,要让一个产业在横向、上下游之间产生联合关系。


总体而言,魏楚认为,“小巨人”企业未来应保持其在“专”和“精”等方面的优势,坚持创新研发。并随着公司在细分领域的深耕,企业间分工将越来越细,未来可能进一步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


新京报记者 肖隆平

编辑 查志远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