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一旦有显著症状就医时,往往已经是中、重度时期,因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11月16日是世界慢阻肺日,专家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尽早发现慢阻肺,及时规范治疗。
 
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10%
 
全球40岁以上的人群中,慢阻肺的发病率高达9%-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叶寰介绍,慢阻肺最初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后期可能发展为肺气肿。患者通常在秋冬季节开始出现咳嗽,春季天气转暖后症状逐渐好转,待到来年冬季又开始发病。
 
“临床上通常认为,如果患者的发病时间持续两年,每年持续三个月以上,就可以被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随着病情不断发展,患者的气道会出现气流受限,此时便可认为患者已经进入到慢阻肺阶段。”叶寰指出,患者如果长期发生气流受限,很可能导致肺气肿。大多数患者通常等到进入肺气肿阶段才会前往医院就医,医生会发现患者的呼吸音减弱,外形出现桶状胸。
 
患者应坚持长期规范化治疗
 
“若慢阻肺患者气道炎症持续存在,经由细菌、病毒、空气污染、冷空气刺激、心血管以及其他相关合并症等因素刺激,就可能导致呼吸道症状急剧恶化,发生慢阻肺急性加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永昌曾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我国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发生频繁,不仅易增加心血管合并症的发生风险,加速疾病进展,造成肺功能的不可逆损伤,还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孙永昌认为,加强早筛、早诊、早治对急性加重患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们应树立早诊早治意识,日常也应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戒烟,减少危险因素等方式预防急性加重发生。
 
叶寰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发现早期慢阻肺,及时规范治疗,“如果控制效果好,病情发展慢,患者从事一般的劳动,进行日常工作、生活都没有问题。”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