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桥区就迷糊”并非是机动车驾驶员才会遇到的问题,对于骑车人而言,在一些复杂桥区,同样会面临找不到路的苦恼。近期,北京市交管部门在北三环马甸桥区开展了“非机动车三级指路标志”试点工作,在进入桥区、分流区域、驶出桥区等点位进行分级指引,方便骑车人找路。


北三环马甸桥东南角,桥区入口处增设了非机动车指路标志,这也是三级指路标志中的第一级。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骑到桥区容易“找不到北”有解了


在苜蓿叶形的马甸立交桥,受过专业培训的驾驶员依靠指路标志可以顺利通行,但对于一些骑车人来说,在这里转着转着就找不到方向了。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门首次在马甸桥试点“非机动车三级指路标志”,指示骑行路线、使目的地更明确,它也将成为立交桥区慢行系统改造的一个风向标。


马甸桥位于北三环与京藏高速交叉处,桥区机动车通过苜蓿叶式盘桥匝道实现互通,非机动车设有独立的通行系统,通过桥下涵洞和便桥等方式,实现快速路两侧联通。但由于桥型复杂,缺少非机动车指路系统,非机动车通行非常不便。


对此,市公安交管部门第一次对进入桥区和桥区分流点位专门设置了“非机动车三级指路系统”,全面加强非机动车通行指引,方便周边居民出行。


如果对该“非机动车三级指路系统”进行拆解分析,分别起到这样的作用:一级标志设在进入桥区前的路段,起到让市民确认方向的作用,同时引导市民骑行进入非机动车道,不要走高架桥;二级、三级标志都是在桥区内设置,起到分流的作用,市民可根据路牌骑出桥区或继续在桥区内骑行。


马甸桥区内设置二级、三级指路标志,骑行者可根据路标指引,找到自己要去的方向。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记者体验:通过新标志,很容易找到大方向


具体来看,改造中,交管部门在马甸桥南向北方向非机动车道起点处设置非机动车靠右行驶指示标志,同时增加去往“健翔桥、北太平庄桥、安华桥”指路标志。在三环南侧涵洞分流点设置“德胜门桥”掉头和“健翔桥、北太平桥、安华桥”直行的指路标志;对南向北穿越三环涵洞,设置“安华桥”直行和“健翔桥、北太平桥”左转指路标志;对南向北三环北侧涵洞出口,设置“健翔桥”直行以及“北太平桥、德胜门桥”左转指路标志,实现南向北各个方向的全方位指引。其余方向也按照“清晰、准确、连续”的原则进行设置,最大限度保证非机动车通行。


记者实地体验后发现,通过这套新的标志系统,骑行者从任何一个方向进入马甸桥都不容易再迷路。同时,其标志语言也更贴近骑行者出行半径相对较小的习惯——以桥区名称的指引取代了路名指引,更加方便骑车人找到大方向。


路标的设计语言更贴近骑行者的出行习惯,以桥名取代路名,方便市民找到大方向。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其实,所谓的“三级指路标志”并非完全独立的一套系统,除了进入桥区的第一道标志外,后续的标志都是共用、互用的,对于一些骑行者而言,二级标志起到导流作用,而对于另一些骑行者而言,这些标志则直接起到引导他们骑行出桥区的作用。


将成为解决老旧桥区慢行系统连通性差的标准


在马甸桥慢行系统优化改造中,还有一些新的设计亮点。马甸桥南北方向跨三环便桥,为行人、非机动车共用混行模式。为进一步规范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路权,减少相互交织干扰,市公安交管部门按照新修订的《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中的标准,首次应用了新国标交通标志——非机动车与行人通行标志,行人靠右、非机动车靠左通行;同时对非机动车通行区域采用柏油路面铺装,进一步明确通行路权,减少行人、非机动车混行交织,确保通行安全。


马甸桥慢行系统改造中,首次应用了新国标交通标志——非机动车与行人通行标志。它的意思是,二者可在同一条道路内通行,但非机动车靠左、行人靠右。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其实在北京的一些老旧桥区,与马甸桥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马甸桥慢行改造试点的经验也将为后续改造提供借鉴。


北京市交管局秩序处优化科科长李磊表示,马甸桥“非机动车三级指路标志”是在不能改变非机动车道路通行条件下,通过规范标志、完善指路系统进行的一次慢行系统改造试点,它将作为一个标准,解决老旧桥区慢行系统连通性差的问题,并在桥区修建慢行廊道,打通桥区节点、树立改造规范。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从2016年开始实施慢行系统建设,目前全市各级道路共建设慢行系统约3200公里,形成了北京市慢行系统路网。市公安交管部门借鉴国内外慢行系统管理先进经验,持续开展慢行系统优化提升工作,先后完成了二环辅路、京藏辅路、平安大街等一系列慢行系统精品工程,今年将继续不断提升慢行系统的连续性、安全性、舒适性。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