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支持的首届“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论坛”在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举行。

本次论坛云集气候、能源、生态、经济、公共政策、技术应用等领域的权威院士专家和业界代表,与会嘉宾围绕气候变化、能源绿色转型、技术创新等主题进行了演讲,共议低碳城市建设与“双碳”目标实现的杭州经验和中国道路。

杜祥琬:节能提效是我国能源战略之首

在首届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主席杜祥琬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这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节能提效,这也是我国能源战略之首。

“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是保障国家能源供需安全、环境安全的要素。在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节能提效也是减排的主力。”杜祥琬说道。

他表示,实现碳达峰的基本路径之一,是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碳强度,即创造单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据他援引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的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OECD(经合组织)国家的2.7倍。降低碳强度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等方面下功夫。

另一条基本路径是优化能源结构。杜祥琬强调,对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需要重新认识,在 “富煤、缺油、少气”的固有条件下,中国还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禀赋。目前我国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构成了能源转型的坚实基础。他以兰考为例介绍称,经过几年的能源革命,兰考已从主要依靠外来燃煤发电供电,转变为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解决用电,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证明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是并行不悖的。

“碳达峰、碳中和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是顺应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杜祥琬表示,同时,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长达几十年的科学的转型过程,呼吁深度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金融支持企业的参与;政策要把握好节奏,积极稳妥,一方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就像中央强调的要先立后破,把好事办好,新房子没有盖好之前不要拆老房子。

王金南: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和技术创新已是实现全球温控的核心措施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席主席王金南发表主题为“碳中和目标下的投资成本与技术展望”的演讲。他表示,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和技术创新已成为缓解气候变化影响、实现全球温控的核心措施。

“气候变化治理将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并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及技术投资的快速增长,预计2020-2050年,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投资将超过130万亿美元。”王金南称,中国既是目前排放大国,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国。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是国际上排放压力最大、综合降幅最快、转型任务最重、投入成本最高的复杂系统工程,预计到2050年中国以能源绿色转型的投资将超过150万亿元。

谈到碳中和技术和产业的展望时,他表示,电气化与智慧电网、光伏风能发电、氢能、工业零碳技术、CCUS等技术,将成为全球及中国实现碳中和的优先发展力。这些领域的投资预计将在全球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总投资的70%以上。

“到2060年,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电气化、CCUS和氢能等技术措施将成为重点的发展方向,这些都是各国碳中和领域的技术方向。”王金南进一步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对目前已有的300多种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低碳技术进行了研究,从技术成本来看,电力行业具有最低的单位减排成本;工业部门第二,工业减排成本大概400多元;CCUS目前的单位减碳成本在500元左右。

赵天寿:长时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

11月19日,在首届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赵天寿在以《面向碳中和的储能技术》为题作主旨演讲时表示,长时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

赵天寿称,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规模化、长时、安全、无地域限制的储能技术,当前的技术各有各的优势,也有不同的局限性,我们需要克服局限性,研发变革性储能技术。

他进一步表示,从实践上来说,将来要建立新型的电力系统,需要各种储能技术,从实践上是分秒级的、小时级的,还有天、月甚至年的长时储能。目前来说,对分秒级调频的储能技术基本上能够满足要求,对移动的储能也基本上能满足要求,中长时的储能技术还存在一些缺口技术及安全性问题。

“特别要指出的是,将来实现碳中和,需要可再生能源作为主导的能源体系,储能技术是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配套基础设施,且这种储能装备必须是长时的,目前来说这个缺口非常大,长时储能是我们实现双碳目标、特别是碳中和目标最关键的技术,需要进一步发展。”

沈满洪: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的主动选择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沈满洪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题,围绕“积极”“稳妥”两个关键词,回答“怎么准确理解”“怎么统筹兼顾”“怎么创新驱动”三个问题。他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选择,中国不仅要履行“双碳”目标的承诺,而且要在国际的气候治理当中发挥引领的作用。在目标推进过程中,要坚持五个统筹兼顾,一是要统筹兼顾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发展目标,二是要统筹兼顾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三要统筹兼顾碳减排与增碳汇,四要统筹兼顾改善能源结构与提升能源效率,五要统筹兼顾生态碳汇和工程碳汇。沈院长还强调了创新驱动的重要性,提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工业化、绿色化、低碳化“三化并举”,加强整体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从而实现“双碳”目标。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 程维妙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雨晨
编辑 陈莉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