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哩哔哩扶持国产动画的特别项目“胶囊计划”邀请专业动画团队从刺、欲、喜、幻、麻、泪、燃7种“极致情绪”中选择两种作为母题创作独立动画,最终得到由14部时长在10分钟上下的作品组成的动画短片集。其中,莫名其妙动画公司出品的《癔症》通过醉酒男人的主观视角,以动画的形式呈现了残酷的家暴场景,取材自真实录音的声音片段尤其令人揪心,播出后也引发了观众的热议。

海报。

《癔症》的导演蔡源青(艺名:“青菜园”)和制片人端木子今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录音片段是由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给制作团队的,出于保护当事人的原因不能透露具体的来源信息。之所以在动画短片里加入真实的录音,是因为真实的声音会更有力量,也希望能以此警醒人们关注社会中存在的家暴等不良问题。今天恰逢国际反家暴日,让我们共同看看这部反家暴短片是如何诞生的。

动画短片加入家暴录音,真实的声音更有力量

《癔症》开场是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中年男人一瘸一拐回到家。从他的主观视角看出去,世界是眩晕、扭曲、失衡的,唯有家里的老鼠是那么巨大清晰。迷糊中,他和老鼠纠缠在一起,又拖又拽,又打又砸,其中的两只“老鼠”,大的穿着围裙,小的穿着拖鞋……待到家中窗户也被砸碎,一直没有对白的短片响起了一段嘈杂的录音,依稀能分辨出女声用方言声嘶喊:“别动我,不要动我……”声音渐弱,而后归于寂静。直到天亮后,醉酒的男人才被晨风吹醒,望着一地狼藉失神。

片中小老鼠目睹自己的妈妈被男人暴力对待。

全片没有一句对白提及家暴,却无处不在讲述家暴的事实,片尾的字幕上写道:“本片声音片段取材自真实录音”。据制片人透露,主创在短片制作中期收到了这份真实录音,它来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恕我们不能透露更多的来源信息,我们在谴责家庭暴力的同时也想给予录音提供者足够的保护。”之所以决定在动画短片里加入这段录音,是因为主创认为真实的声音更具有力量。他们希望这部短片能让更多人关注到家暴现象,也警醒人们去关注社会中存在的很多不良问题。

据导演透露,《癔症》的创作想法几年前就有了,但当时条件还不够成熟,就没有把它发展成动画短片。这次受到“胶囊计划”的邀请,团队觉得正好是把这个想法落地的一个好机会。片名“癔症”并非医学词汇,而是方言里的“癔症”,比如有的地方会说“发癔症”“打癔症”,形容一个人神志不清,或者说了做了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言语和举动。该片的英文片名“The Rat”意即“老鼠”,也是提请观众留意片中老鼠的动画形象是在用拟人化的表达探讨家暴的社会议题。

主观视角让短片更具风格,希望观众关注社会问题

《癔症》选择了醉酒男人的主观视角来呈现一个喝醉的人眼中扭曲的世界。时而配合剧情,失衡的画面让观众觉得既新鲜又传神,甚至有人好奇主创是否对醉酒状态有过深刻体会,所以才能表现得这么生动。导演表示,他自己是个完全不喝酒的人,也讨厌别人喝酒,因为喝酒经常是暴力产生的诱因。短片用醉酒男人的主观视角展开故事只是一种叙事选择,他希望动画短片能充分展现自己的特征和风格。另一方面,主观视角也确实能够很好地表达许多莫名其妙的醉酒状态。

短片用醉酒男人的主观视角展开。

片中的醉酒者眼中,妻子和孩子都以老鼠的形象出现,是他要搏斗驱赶的对象。之所以选择老鼠的形象,一来因为导演小时候生活的城乡结合部就有很多老鼠,经常会在楼梯间等角落里闪过它们的身影,就像片中所呈现的那样;其次,老鼠本身有躲藏、弱小和不起眼的意味,也恰好是妻子和孩子这两个家庭成员的处境的隐喻。“短片里的老鼠并不是一个不好的比喻,只是醉酒者眼中他家人的样子,酗酒施暴的人是不会认为他的家人是可爱的猫咪的。”

早上醒来的男人发现家里已经一片狼藉。

被问起为什么会对酗酒、家暴这样的社会话题感兴趣,蔡源青谈到自己成长的环境里,父母打孩子是司空见惯的事,小时候一些朋友还因此遭受过严重的伤害。成年之后他跟其他不同环境成长起来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他们对导演口中所描述的这种普遍性感到不可思议。有的人觉得打孩子是不可接受的,甚至怀疑孩子不是亲生的。“结合我的个人经验和日常见闻,我觉得这个事情(家庭暴力)并不简单,应该讲出来让大家关注到。”

新京报记者 杨莲洁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