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嘉兴南湖湖心岛(无人机照片)。图/新华社

近日,一份重磅文件的发布让浙江嘉兴备受关注。

这份文件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等八个国家委办局印发。文件显示:《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总体方案》提出,通过五年左右时间,将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打造成为科创金融合作示范区、产品业务创新集聚区、改革政策先行先试区、金融生态建设样板区、产城深度融合领先区。该方案将带动嘉兴市争创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创金融一体化服务基地。

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南京、杭州和合肥均是省会城市,把这几个城市作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自然有其基础和条件。嘉兴为何也能够入列这一试验区?

显著的区位优势

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

元朝诗人、画家萨都剌这首《过嘉兴》可以说对嘉兴做了形象的描绘。嘉兴,东临杭州湾,南倚钱塘江,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运河纵贯境内。这些都是萨都剌当初看到“云海”“蒲帆”的条件。

对现代都市而言,嘉兴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可以说是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这种优势反映到交通上,就是无论是从嘉兴坐火车到上海,还是杭州,均在一个小时左右,乘坐高铁的时间则不到一个小时,最短的不到半个小时;从嘉兴去上海、杭州的三个机场也都在一个小时内车程。

这种区位优势也让嘉兴享受到了周边大都市的溢出成果。《浙江日报》报道称,嘉兴享有周边大都市技术、资源等红利溢出效应的独特优势,也是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和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

不仅与上海、杭州,嘉兴与苏州、宁波的高铁也已开工。据央视网报道,11月30日,通苏嘉甬高铁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工期五年,共设苏州北、苏州南、嘉善北、嘉兴南、慈溪、庄桥等10座车站。嘉兴到苏州和宁波的时间将缩短至半小时左右。

有观点认为,通苏嘉甬高铁是长三角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对推动长三角核心区要素资源高质量流动配置、加快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及赋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大都市、新型城镇和高科技创新园区等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的GDP是4.32万亿元,苏州2.27万亿元,杭州1.81万亿元,而嘉兴则仅有6335亿元。从经济规模上来说,相对于邻近的上海、杭州、苏州来说,嘉兴的经济规模是一个“洼地”。如果再扩大到宁波——2021年宁波GDP是1.46万亿元,在沪杭甬构成的三角圈中,嘉兴则是一个深陷的“洼地”(绍兴也是)。对嘉兴来说,通过科创金融来提升嘉兴的发展确实显得更为迫切。

从此次获批复建设的五个科创金融试验区来看,从上海向西北方向到南京,再到合肥,实际上是构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北线”;上海向东南延伸,则是嘉兴、杭州构成的“南线”。

在地图上,这样构成的“北线”“南线”就形成了一种合抱之势,将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过半数城市“抱一起”了,剩下的城市也在两条“线”的近距离辐射范围。

▲嘉兴区位示意图。图/新京报 许骁 制图

不容小觑的科创实力

嘉兴作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自然不仅仅是因为其区位优势。

说起嘉兴,绕不开一个世界性盛会,即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下称“乌镇峰会”)。

自2014年起,乌镇峰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九年。会址坐落于嘉兴正西方向约26公里的乌镇,每年都会迎来约80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代表来此参加一年一度的大会。

乌镇峰会给嘉兴,尤其是桐乡市(隶属嘉兴)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一个最直接的变化是,数字化的身影明显增多。濮院镇原本是京杭大运河旁边的一个商贸小镇,乌镇峰会的永久落驻带动了当地商贸从线下转战线上,数字化改革推动了市场和生产的转型。例如,桐乡市上线了毛衫智慧互联网平台,对大市场的交易指数、价格指数和时尚指数等数据悉数掌握手中,为产业大数据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化的影响也延伸到了产业链各个环节。桐乡市的企业大量使用智能技术,改变了毛衫产业传统的生产模式,创新推出了智慧物流全新应用,实现了生产链、销售链、流通链和配套链的闭环贯通。

更重要的是,乌镇峰会还推动了桐乡市的经济支柱从传统的“三根丝”转变为“三智一网”。桐乡的传统产业包括蚕丝、化纤丝和玻纤丝,可以说,“三根丝”是桐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盘”。但乌镇峰会让桐乡变换到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一方面,互联网催生了新动能,桐乡市持续打造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紧盯智能汽车、智能计算、智能传感和工业互联网“三智一网”重点方向,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标志性产业链;另一方面,互联网还推动了桐乡市传统产业转型变革,有三家企业入围浙江省首批省级未来工厂。

这种转变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成果。桐乡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桐乡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67.73亿元,同比增长14.9%;是2014年的3.55倍。

这只是嘉兴科创的一个缩影。

2003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户嘉兴。近二十年来,长三院孵化了一批高新技术和企业。其官网介绍,长三院培育科技企业27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00余家,上市企业或并购50余家,规模超百亿企业20余家,推动卤化丁基橡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频滤波器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等。

此后,嘉兴陆续引进了南湖实验室、南湖研究院、嘉善复旦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创新载体。这些研究机构为嘉兴的科创注入了强大动力。

嘉兴也持续投入。嘉兴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嘉兴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最低的2016年也有10.3%。2021年R&D经费增长15%,达209.97亿元,占嘉兴市全年GDP的3.3%(即R&D经费投入强度),这比全国的平均数值高出近一个百分点。

有投入也有产出。2021年,嘉兴市累计拥有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2家,列全省第二位,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11.6件,列全省第二位。在全国2021科技创新百强市榜单中,嘉兴市排名第30位、全省第三。省企业研究院、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分别从2015年的14家、254家增至2021年的242家(浙江省第二)、636家(浙江省第三)。

如今的嘉兴,科创实力不容小觑。

▲嘉兴姚庄镇横港村打造长三角美丽乡村示范窗口。图/新华社

嘉兴较早谋划科创金融

科创发展激活了金融,也离不开金融。而嘉兴,很早就重视科创金融。

2014年3月,嘉兴市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印发<嘉兴市创建省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通过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安排,形成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良性互动、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高效对接的体制机制,将嘉兴建设成为科技企业创业创新的活跃区、创业投资基金的集聚区、科技金融服务创新的先行区、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示范区、长三角科技金融合作的前沿区,成为全省科技金融发展高地。

随后,《实施方案》获得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嘉兴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

关于做好科创金融工作,嘉兴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创新推出全国首个科技支行认定管理办法,投贷联动、私募可转债、科创人才保证保险等一批创新型科创金融产品先后推出,逐渐探索出独特的“嘉兴模式”。

《浙江日报》报道,嘉兴建立了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分层分类动态管理库。截至目前,入库企业总数已经达到了8390家,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占比更是超过40%。

建设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其实嘉兴也早有谋划。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嘉兴市时任市委书记建议,希望支持嘉兴创建国家级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原因是,通过此前几年的科创金融改革,嘉兴已取得了初步成就。比如,截至2018年底,嘉兴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2.4%和39.7%,居浙江省前列,新产品产值率居浙江省第一。

再如,嘉兴市成立银行科技专营支行24家,数量居浙江省第一;累计支持科技企业3719家,科技金融贷款余额749亿、增长超过20%,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年均增长近10个百分点,其中专利权质押11.3亿元,居浙江省首位。

2021年9月,嘉兴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下称“嘉兴市金融办”)发布的《关于公开征求<嘉兴市深化科创金融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提出, “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将嘉兴打造成为长三角科创金融改革高地和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

嘉兴市的科创金融成果也在不断扩大。

嘉兴市金融办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9月,全市新增上市公司10家,居浙江省第二;截至9月末,嘉兴市境内外上市公司80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59家,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五。其中,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7374.50亿元,规模稳居全省第三。

11月11日,《总体方案》正式发布,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5个成员中,嘉兴是唯一一个地级市。

嘉兴市金融办认为,《总体方案》的出台,有利于进一步协同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形成金融供给和需求结构平衡、金融风险有效防范的良好生态,打造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生产新高地。

文/新京智库高级研究员 肖隆平
编辑/柯锐
校对/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