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李先虎的人或许不会对他选择从事中韩民间交流活动的决定感到意外。

 

李先虎出生于黑龙江省的一个朝鲜族家庭,他本人长期受到朝鲜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从大学毕业起,李先虎先是参与中韩贸易活动,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他选择从民间出发,率先来到韩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谈及这些年取得的成就,身为韩中丝绸之路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的李先虎表示,通过举办中韩企业家论坛,极大提升了韩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程度。


“总体而言,我对中韩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希望今后可以继续促进中韩两国民间交流,尤其是青少年的交流。”李先虎说道。


韩中丝绸之路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李先虎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

 

中韩企业家论坛影响力不断扩大

 

新京报:最初是什么契机让你从事中韩贸易活动,并选择在韩国深耕“一带一路”倡议的工作?

 

李先虎:我出生在黑龙江省海林市,来自一个朝鲜族家庭,长期受到朝鲜族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大学考上了黑龙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从事银行工作。在银行工作期间,我在商务活动中逐步与韩国企业界人士等接触,当时也对中韩间的贸易和文化往来做出一些桥梁作用。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后,我们这些对国际关系比较了解的人就想着跟随“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从民间先走出去,根据倡议内容先进行经济、文化以及人文方面的交流。

 

于是2015年底我来到了韩国,我们开始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与韩国政府进行交流。2018年1月份,我们正式成立了非营利社会团体——韩中丝绸之路国际交流协会。我的朝鲜族身份让我和韩国当地人沟通没有语言障碍,我们本身也有和韩国企业、非政府机构的交流经验,协会落地韩国后,还是有一定优势。

 

新京报:在筹备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后如何克服了这些问题?

 

李先虎:主要工作的难点在于韩国并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国,韩国大部分人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强调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将为韩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文交流带来帮助。尤其中韩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场,这也是我们交流的重点。

 

另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正式签订。我们一直向韩国企业阐释,东盟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推动国家。未来不仅是中国市场,韩国企业也可以和中国企业合作共同走出去,开拓东南亚市场。

 

新京报:你现在被称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韩国带头人,具体而言,韩中丝绸之路国际交流协会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先虎:我们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方面主要是组织民间的交流。协会成立之后在2018年、2019年以及2022年一共举办了三次大型交流论坛,通过媒体报道也扩大了影响力。

 

2018年首届“一带一路”中韩企业家论坛在韩国首尔举办,非常成功。有500多人参加,来自中国的企业家有200多人。主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到底什么是“一带一路”来和韩国企业交流。2019年,中韩企业家论坛的规模变得相当大。整个活动在首尔广场举行,有700多家中国企业到场。对于帮助韩国品牌进驻中国电商、中小企业打开中国市场都起到了一定作用。2022年11月,我们举办了第三届交流论坛,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和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都出席了活动。

 

通过这些中韩企业家论坛,极大提升了韩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程度。另外,如今复杂国际形势和新冠疫情交织,我们也在寻找如何让中韩企业在危机中找到发展机遇,在中间起到桥梁作用,找到中韩企业间的互补性。

 

计划提议成立中韩青年交流中心

 

新京报:你刚才提到协会这些年举办了不少中韩企业共同参与的活动,有哪次活动让你印象最为深刻?

 

李先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有很多。我想要着重感激潘基文。在2019年以及2022年,潘基文一直非常支持中韩之间传统经济文化的交流,也非常支持我们举办的论坛活动。

 

新京报:今年是中韩建交的第三十个年头。在中韩建交之初,你就对中韩贸易有所涉猎。纵观这三十年,你如何看待中韩间经贸交往的发展和变化?

 

李先虎:1992年,中韩建交来之不易。从建交之初5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到2021年约3600亿美元的贸易额,中韩贸易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中韩是离也离不开的近邻。11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韩国总统尹锡悦举行双边会谈,其中也指出中韩互相离不开,贸易、产业链方面的互补性也很大。我对中韩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我们可以继续促进两国民间交流,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人文交流,尤其是青少年的交流。未来30年乃至以后,青年交流应该在两国交流中起到主导作用。

 

新京报:对于未来加强中韩青年间的交流,你有何具体建议?

 

李先虎:最近一段时间,两国民意基础有所下滑。韩国的年轻一代还在上学或者刚从大学毕业,他们没有和中国交往的体验和关系。加之互联网可能有夸大、误导的内容,这也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的看法。

 

我们想提议成立中韩青年交流中心,这样两国的优质科技成果、历史文化都可以相互展示,让从未到过对方国家的人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尤其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双方互动不方便,未来这种交流中心还是很有必要建立。

 

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陈超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