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申京淑最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韩国求学打拼,结果一待就是30年。

 

担任韩国中央大学经营学院校友会主席期间,她促成了中央大学和北京大学之间的友好校友会关系,毕业后单独创建协会推动中韩间学术交流,随后往来范围不断扩大,从学术人文延展至经济贸易。

 

回顾30年的中韩民间交流活动,申京淑表示,中韩两国要交流,语言交流是最关键的环节,因此连续16年举办汉语大赛,在韩国普及汉语文化知识。

 

“整体而言,中韩两国民间交往很深。回顾过去30年,中韩之间的经贸合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两国间的人文交流需要代代传承,在此基础上,未来我们要寄希望于两国青年一代的交流。”申京淑说道。

 

韩中经济文化教育协会理事长申京淑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

 

坚持举办16届汉语大赛 促进两国交流

 

新京报:韩中经济文化教育协会最初脱胎于中央大学经营学院校友会,由你担任校友会主席期间促进了中韩间的学术交往,能否分享这背后的故事?

 

申京淑: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那时候我作为翻译认识了韩国中央大学的教授,彼此之间交往很多,让我对韩国十分感兴趣,也想到韩国来看看是否有工作机会。随后在教授的指导下,我读了中央大学经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在读研究生期间,全校要选举校友会主席。我当时韩语说得不是很流利,但是系里教授鼓励我参加选举,他们认为21世纪是女性的世纪,学校也需要我这样的国际化人才,最后我成为12个专业主席候选人中的唯一一名女性,也是唯一一名外国人。

 

在竞选期间我向校友承诺两件事,首先是推动中央大学和有国际知名度的北京大学达成友好校友会关系;其次是代表学生积极和学校协商,改善教学环境和颁发奖学金。最后我拿到了87.5%的选票。想着先把校友会做好,最终的目标是促进中韩两国的民间交流。

 

我们这批人毕业之后,一开始中韩间校友会维持得很好,后来由于语言的原因,双方总是没办法积极地活跃起来。我觉得这很可惜,所以想到要做一个社团法人,将关系长久地维持下去,建立起韩中学术文化教育协会。

 

新京报:2019年,协会正式更名为韩中经济文化教育协会。当初是基于何种考虑选择更改名称?

 

申京淑:这些年来,中韩间经济贸易飞速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虽然协会最初做了不少学术交流活动,但后来我们发现参加协会的会员大多数都是企业家,就对名字进行了更改。

 

事实上,韩中经济文化教育协会既要做中韩企业间的交流,也要做中韩教育、文化间的交流,每当两国出现摩擦的时候,民间团体活动不断增进民众间的友谊,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方互相理解。

 

新京报:自协会成立以来,你们主要在推动中韩民间交往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申京淑:我认为中韩两国要交流,语言交流是最关键的环节。当初韩国有英语大赛、日语大赛,却没有汉语大赛。所以我们从2007年开始举办“大韩民国汉语演讲大赛”,参赛者年龄从6岁到80岁,公平起见,要求参赛人不能在华停留超过6个月以上。

 

我们的目的就是挖掘潜在的对汉语感兴趣的人才。我们有时候看到曾在儿时参加过汉语大赛的人,长大成家立业后又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参加汉语比赛。通过语言交流,才能普及中国的汉字和文化,彼此难以沟通,就无法促成相互理解。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坚持举办了16届汉语大赛,得到了中国驻韩使馆的大力支持。今年为庆祝中韩建交30周年,我们还在江原道举办了中国故事大会,主要针对韩国学生,在舞台上讲述他们眼里的中国,用汉语完成表演。

 

麻辣烫等中国饮食文化打动韩国家家户户

 

新京报:协会成立至今,能否展开讲讲有哪些中韩之间的交往活动让你印象最为深刻?

 

申京淑:协会也会给在韩中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后来发现许多韩国家庭突遭变故后,孩子成长面临困境,即便有了国家补助也难以生活,所以协会也开始资助这样的韩国家庭。以前是韩国企业家资助中国留学生,后来中国企业家也开始资助韩国困难学生的奖学金,促进两国民间相通。我们各地的分会也都在当地开展慈善活动,送爱心大米、爱心煤炭等给养老院。

 

最令我感动的一点在于,协会资助的很多中韩学生非常懂得感恩。在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他们会反馈协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捐助。不论金额多大,这都十分令人动容。看到中韩两国民间交流不断向前发展,我们也很欣慰。

 

新京报:这些年间,协会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挑战?

 

申京淑:在新冠疫情之后,我们不断看到有中文学校的经营难以为继。我们协会也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在经济上受到一定影响。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暂停汉语大赛,希望未来两国人文交流能再次活跃起来,整体环境能逐步改善。

 

新京报:站在中韩建交30年的节点上,你如何评价中韩过去在人文交流方面取得的成就?

 

申京淑:在这30年间,中韩关系起起伏伏,但整体而言,两国民间交往很深。例如,麻辣烫、麻辣香锅等中国饮食文化已经打动了韩国的家家户户。回顾过去,中韩之间的经贸合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两国间的人文交流需要代代传承,在此基础上,未来我们要寄希望于两国青年一代的交流。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让韩国民众亲眼看见中国的迅猛发展,改变旧有观念。

 

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陈超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