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开展接诉即办工作以来,至今已受理群众反映1亿多件,诉求解决率、满意率分别从53%、65%提升至94%、95%。图/新京报资料图

近日,由北京市委市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论坛”在京召开。本届论坛以“群众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为主题,探讨源头治理、数智治理、韧性治理等议题,旨在研讨城市治理的“中国方案”。

北京市自开展接诉即办工作以来,至今已受理群众反映1亿多件,诉求解决率、满意率分别从53%、65%提升至94%、95%。

四年来,北京接诉即办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构建起对群众诉求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主动治理的为民服务机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022年,北京市聚焦老楼加装电梯、城镇住宅下水管道堵塞、物业服务不规范等17个问题。截至11月20日,全市已完成400余项任务,出台近百项政策,公众满意度91.93%。

北京“接诉即办”成为政务热线典范

论坛上,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发布了《中国城市善治指数指标体系》。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副主任孟天广在现场介绍,202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64.72%,城市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载体,深刻理解城市治理规律、路径、模式构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和重要基础。

我国政务热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其时沈阳市政府为全市提供政务服务、吸纳群众意见,特意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市长热线,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后,我国各大城市纷纷开通政务热线。

孟天广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纷纷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模式,譬如北京的“接诉即办”、上海的“一网通办”、杭州的“城市大脑”等,有力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之治。

近年来,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可称得上是政务热线发展的典范,树立了数字时代超大城市治理的标杆。如今,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走出首都,走向全国。

北京等城市打造超级App方便公众

论坛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在主题为“城市治理现代化与数据治理”的演讲中指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数据治理方面存在三个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在实现从“三难”“三通”到“三跨”的目标时,数据治理成为瓶颈。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互联互通是三大难题,需要实现“三通”——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最终实现“三跨”——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政务服务。

二是,目前我国在公共数据治理方面主要存在“三低”现象,即整合度较低、共享度低、开放度低。如何从“三低”走向“三高”是我国数据治理面临的重要的问题。

三是,公共数据的治理难点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存在部门利益壁垒。这是公共数据治理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对此,未来该如何提升我国公共数据的治理能力?汪玉凯认为,首先是要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中公共数据基础设施的统筹,防止重复建设,特别要注重改变观念,提高数据治理能力。其次,通过加大公共数据改革的力度,提高公共数据资源的共享度。在整合过程中,要打通政府、事业单位、公共企业、部分互联网机构的边界;要打造城市超级App,使其成为移动服务的总门户,应用场景的集结地,政府、市场、社会的大平台,便民利民的大通道。

“当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都打造了超级App,极大地方便了公众,提升了数据治理的能力。”

汪玉凯还建议,制定严格的制度规范,保障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其中要处理好公共安全与公共数据开放的关系,处理好横向和纵向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公共数据开放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文件已出台,如何在公共数据安全和个人数据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是新的课题。

此外,在实践中可探索将部分公共数据资源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开放,实现双赢。在汪玉凯看来,当前公共数据交易已得到部分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公共数据资源的交易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推动了企业进一步利用公共数据造福社会;与此同时,还要推动部分公共数据免费向社会开放。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也是新的课题。

记者 柯锐
编辑 郑伟彬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