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卫健委将北京各区家庭医生(团队)及服务范围信息汇总发布,并提醒市民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居家治疗不见好转时,可首选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或联系家庭医生寻求帮助。


一周来,家庭医生(团队)昼夜值守,第一时间答疑解惑,提供用药指导,及时研判病情,全力保障辖区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值守


保持全天电话畅通 指导用药安抚情绪


晚上8点多,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史冬梅终于结束了一天的门诊。“我们这边的医护人员也有不少感染的,全科门诊只有两个大夫上班,从早到晚看了300多个病人。”接诊之余,史冬梅的手机不时响起。自从上周公布家庭医生(团队)及服务范围信息后,她每天都要接到一二十个咨询电话。“即使是出门诊,电话来了也要接。毕竟来电那边往往挺着急,我就利用开处方的间隙解答。”



家庭医生史冬梅在手机上回答辖区居民的咨询


作为负责林大北路9号院的家庭医生,杨冬旭已经累计接听数百个电话。即使是上周自己也在发着高烧,她的手机依然保持24小时畅通。


凌晨2点半,杨冬旭正拖着病体照顾咳嗽不止的儿子,急促的铃声突然响起。电话那边,家长面对11个月大的高烧患儿手足无措。杨冬旭加了对方微信,给家长发去中医大夫介绍的小儿推拿退热手法、小儿惊厥注意事项和用药方案。


同样是在后半夜,负责西罗园三区的家庭医生林文志也在睡梦中接到了患儿家长的求助电话。得知两个多月的孩子发烧,林文志一边指导家长给孩子进行物理降温,观察孩子的状态,一边联系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蔡姗姗。“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还有强大的团队,包括右安门医院的专家组在支持。”


蔡姗姗一边向区卫健委争取有儿科急诊接诊能力的医院资源,一边帮助患儿家长了解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研所当前就诊排队情况。“幸好孩子的体温后来回落了,病情相对稳定,免去了不必要的折腾。”


除了接听电话以外,史冬梅还要在家医团队微信群里回答辖区居民提出的各类问题。“我们的团队里不仅有全科医生和护士,还有药师、精神心理科和防保科的大夫,大家各司其职,既能指导用药,又能安抚情绪。”



史冬梅家医团队在微信群里答疑


这些天,负责西罗园二区的家庭医生黄莹也成了多面手。“用药咨询占了很大比例,有些居民一紧张,恨不得把家里各种药都用上,这样很容易造成肝损伤。”在电话里,黄莹通常会先问清对方手头都有哪些药品,再结合患者的症状给出用药建议,“比如只是发烧的话,吃退烧药就行,等后期有其他症状,再针对性用药。”


电话公布以后,黄莹切身体会到工作强度比以往大了许多,但与居民的距离也在拉近,“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可能是一种心理慰藉,三五分钟的电话,或许就能让大家心里不慌了,觉得踏实一些,也避免了盲目扎堆去大医院。”


甄别


急危重症立即就医 协助转诊全程跟进


不过,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居家治疗。“家庭医生要做的,就是及时甄别出急危重症,引导这些患者尽快就医。”黄莹谈到,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现高烧未必可怕,“更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低烧持续天数多,症状迟迟不见好转的情况。”


在咨询中,黄莹了解到一位老人虽然烧得不算太高,但多日不退,于是建议家属带老人去医院进一步诊断。“经过检查,发现老人的肺部已经呈现毛玻璃样阴影,那就需要在医院治疗,否则在家拖久了会延误病情。”


身为家庭医生,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葛彩英也没少为患者操心。得知有患者高烧五天,她果断建议对方立即就医,“拍完CT一看是肺炎,这种情况肯定不能指望居家自愈。”


被葛彩英劝去医院的,还有另一位上了年纪的患者。“我在电话里听说患者便血,就建议赶紧去医院,可对方不想去,希望我能给开点止血药。”葛彩英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判断,这位患者很可能是消化道出血,“这是急症,要看消化科急诊。”她语气坚决,让患者家属尽快叫120去医院检查,“结果出来,确实是消化道出血,还好没再耽搁。”


为了准确甄别急危重症,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医团队还会对感染后的高龄老人做入户评估。


得知一位91岁的老人感染后浑身乏力,史冬梅叫上团队的护士一起上门,确认老人的血压、血氧等情况。“好在老人虽然年纪大,但生命体征比较平稳,如果贸然去医院,反倒可能不利于老人康复。特别是老人住六楼,没有电梯,下来一趟很费劲,不如先居家观察,我们这边随时跟进。”


除了老人以外,孩子也是家医团队的重点关注对象。


前些天,杨冬旭接到一通紧急咨询。“家长说,自己12岁的孩子体温39.8度,吃了退烧药也不见效,心情特别着急。”杨冬旭仔细询问后,发现家长在给药时只考虑了孩子的年龄,但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体重已经达到130斤,之前服用的剂量显然是不够的。


随后,杨冬旭又让家长拍了一段孩子的视频。“孩子伴有哮喘、呼吸困难,还存在嗜睡的情况,只靠在家吃退烧药肯定不行。”在杨冬旭的建议下,家长立即前往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在医院检查后,发现孩子合并有喉头水肿,需要给予雾化、输液等治疗,还好有惊无险,后来孩子病情平稳了,家长提着的心也总算放了下来。”



家庭医生杨冬旭提醒家长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转变


咨询数量有所回落 心态缓和回归理性


进入这周以来,史冬梅明显感觉到了变化。“上周门诊量一下子暴增到平时的三倍,单日就诊人数都在500以上,电话也是响个不停,这周好多了,不管是门诊量、咨询量还是大家的情绪,都在逐步趋向缓和,药品也比前段时间要充足一些,患者没那么恐慌了。”


杨冬旭也发现,最艰难的时候似乎已经挺过去了。“上周是那种突然爆发的状态,感染人数快速攀升,咨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应对高烧上,这周开始慢慢有所回落,大家更多是问后期怎样康复,特别是如何缓解咳嗽等症状。”


对此,葛彩英颇有同感。“可以看出,大家从一开始的恐惧焦虑,到这几天逐渐平复下来,理性正在回归。”她清楚地记得,刚放开那会儿,好多人拿着推荐用药清单来囤药,看见中心有什么药,就让大夫给开什么药,似乎如果不抢一大堆回去,心里就没有安全感。“这段时间,越来越多辖区居民都接触过我们的家庭医生,经过一对一的引导,大家的心态好了很多,对待用药也普遍更加理智,现在只会让大夫根据自己的病情开一些对症的药,多的一概不要,甚至有一些‘勇士’,打算就靠自己的免疫力扛过去。”


最忙的时候,葛彩英一天要接四五十个咨询电话,这周以来也趋于平稳,“尽管完全恢复还需要一点时间,但至少可以看到好转的希望。”


“这周,我们的工作陆续回归到日常的家庭医生签约上,同时也跟街道达成共识,对于高龄、独居、有慢性病的老人,刚好借着这个机会把底账梳理清楚,这样我们能通过电话或短信确认老人的情况。”据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佘瑞芳介绍,家庭医生(团队)信息公布以后,不少居民对家庭医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过去找家庭医生的大多都是慢性病的老人,现在有更多年轻人意识到,身边的家庭医生也能给自己提供帮助,而不是一生病就奔大医院。”


在黄莹看来,感染高峰或许已经过去,但依然不能太过大意,“接下来这一两周里,可能会出现重症高峰,还是要密切关注重点人群,必要时及时就医。”


编辑 陈艳婷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