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2月23日,来自中外两位艺术家的个展——“张如怡:低声细语”与“杰夫·奥本海默:逆向度的人”,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同时开幕,两个展览均将持续展出至2023年4月9日。

作为张如怡近期规模最大的机构个展,“张如怡:低声细语”展览重点呈现了艺术家受委托创作的20余件最新装置作品,系统梳理了艺术家以仙人掌、混凝土和网格等元素为代表符号的艺术实践对当下人与社会、人与建筑空间、自然与工业之间关系的探讨,并首次有针对性地呈现其对玻璃、塑料薄膜等透明标准化生产材料的运用,以及对材料背后所隐含的透明性之多重意向的思考。在“张如怡:低声细语”展览期间,UCCA公共实践部将推出1场聚焦艺术家创作主题的对话以及1次植物园徒步行走活动,旨在通过思辨与具身体验的形式为观众深入理解展览作品提供更为多元的视角。

张如怡,《种植—8》。

“杰夫·奥本海默:逆向度的人”是杰夫·奥本海默于中国举办的首个个展。二十多年来,奥本海默以雕塑、视频、素描与摄影等媒介对社会、政治与图像和物品的关联进行剖析。本次展览通过特别搭建的墙壁、地毯、批量生产的物品和原材料构成的沉浸式空间语境,展出艺术家受UCCA委任创作的最新作品。其中重点呈现的三件金属铸造雕塑作品分别代表了当代社会中三个重要的角色原型:商人、旗手与观察者。这些作品曾于去年在UCCA团队策划的沙特阿拉伯首个当代艺术双年展“迪里耶双年展:摸着石头过河”中展出。

杰夫·奥本海默,《观察者》(局部),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展览现场,2021。  图片由Canvans与迪里耶双年展基金会提供。

本次在特别设计的UCCA中展厅中,艺术家藉由雕塑作品与其互文环境展现了人们对当代艺术与现代社会经济中符号、形象和原型的愈发关注,审视了图像和人物如何成为符号象征的过程,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如何影响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艺术家在揭示这种简化过程中失却的清晰与关联的同时,鼓励观众重新思考自身在当代社会的地位以及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关联。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