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萍 吴梦真)1月10日,“十年磨一剑——大国匠心人物影像展”正式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展,本次展览以新京报持续5年的“大国匠心”系列报道为蓝本,将63组匠心人物的事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集中展现,对工匠精神进行生动诠释。“十年磨一剑——大国匠心人物影像展”就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四种匠心精神为脉络,呈现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匠心人物的奋斗事迹。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集中展现了63组匠心人物的事迹。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展览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执着专注一业一生”共收录了28组匠心人物的故事,其中包括了被称为“海水稻之父”的农业科学家陈日胜,中国疼痛医学主要开创者韩济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科室主任刘景院,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中轴线申遗文本负责人吕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蒙芳,让中国“芯”在太空闪烁的芯片专家赵元富,攻坚疫情“重症堡垒”的神仙阵容“重症八仙”等。他们用一生,将一件事做到了极致,诠释了何为匠人精神。不为繁华,不易匠心,执着专注已成为他们标记人生的关键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顶尖水平,为国为民、终身投入,心甘情愿将家与国绑定在一起,他们是大国工匠,同时也向世人传承了一份执着专注的匠心。

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在中华民族的千年传统中,早已内化于每个人的价值体系和行动之中。第二部分“精益求精臻于至善”也将这种精神,用14组大国匠心人物的故事做了立体的诠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漆雕技艺非遗传承人李志刚,投身花滑57年、带出三对世界级双人滑组合的中国花滑“教父”姚滨,为仪表“体检”13载的中国广核集团运营公司首席维修技师陈永伟,守卫航天员“生命之门”的载人火箭“解锁专家”于卫东,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焰火总设计师蔡灿煌,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设计者林存真……无论是大国重器,还是国之瑰宝,在他们的工作中,没有“差不多”这个词。在他们身上,精益求精,臻于至善这些人类身上美好的、原初的品性,彰显得更为明晰、更为彻底。

完成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特超高压作业检修高级技师王进,不放过探头下任何细节的B超“神探”贾立群,在“死亡之海”打造地表最强“闭环”的大漠中的铁路人胡国星,让文物重焕光彩三星堆文物修复师杨晓邬、郭汉中,参加过抗击非典和武汉抗疫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王秋,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钟表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津,为中国火箭焊接“心脏”无一失误的高凤林……在展览的第三部分,11组匠心人物或是坚守着流传千年的传统手工业,或是在当代机械制造业中刻苦钻研,或是与病魔进行殊死较量,从死神手中抢回患者生命。对“细节”的完美追求,对“毫厘”的斤斤计较,都是他们一丝不苟的常态,也正如展览第三部分的主题:匠人之心一丝不苟。

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匠心人物的身上,既有中国传统匠人的坚韧性格,也有现代科学工作者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他们在自己的专业赛道上行稳致远,也始终用报国的赤子情怀,增进国人的福祉。在展览的第四部分“追求卓越赤子情怀”中,为观众集中展现了包括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首批对青藏高原进行地球物理系统观测和研究的科学家滕吉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用“幸福草”助农户脱贫的“菌草之父”林占熺,为根治飞机“心脏病”而坚守一生的工程院院士刘大响,设计编织“可持续”的冰丝带的建筑师郑方,“雪龙2”号等国内顶尖科考船总设计师吴刚等10组匠心人物的品质、情怀与责任。孜孜不倦致力于科学研究,把科技成果应用在中国大地上,这些大国匠人为所有国人树立了典范。

编辑 王琳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