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慕宏举)十几年前,一对来自皮影世家的外地夫妇在北京成立了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并将目光投至袖珍人这一特殊群体。十几年中,“袖珍演员”们在剧院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皮影艺术的传承中获得了“重生”。2023年1月13日下午,新京报第16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现场,王熙一家四口获得了感动社区人物楷模奖,他们为在场观众奉献了皮影戏《玉兔与嫦娥》,并讲述了他们与袖珍演员的故事。
 
2006年,创办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时,王熙没有想到未来自己会与袖珍朋友结缘。创业初期,他们曾找过大学生、老家的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够将皮影艺术传承下去,但未来渺茫、工资太低等现实问题“吓退了”这些年轻人,她丈夫林中华说,如果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项工作,那皮影可能就要慢慢失传了。
 
王熙一家四口表演皮影戏《玉兔与嫦娥》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熙无意中看到一位名叫吴小莉的袖珍人的故事,第一次了解这个群体受人歧视、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就动了请袖珍人来演皮影戏的念头。王熙记得,刚来的四位袖珍人演员不爱说话,总低着头,回答问题声音也很小。但他们踏实、认真、能吃苦的精神却给王熙夫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学习了三个月,就已经能够表演简单的皮影戏。
 
2008年8月,在前门大街的皮影艺术馆,袖珍人的儿童皮影剧《鹤与龟》赢得了满堂彩。袖珍演员们也在热烈的掌声中感受到了久违的尊严。也是在那个月,袖珍人演皮影戏的消息受到了媒体关注,王熙夫妇也正式宣布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成立。
 
随着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袖珍演员”来到这里,也在一次次皮影表演中获得了“重生”。“在这里,我就像是羊找到了羊群一般。”不止一位袖珍演员和王熙说过这样的话。王熙觉得,皮影戏带给他们最多的,是自信。
 
截至目前,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先后培训的袖珍人近300人。小小的肩膀,承载起了千年文化的传承。他们不仅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有了热爱的事业,很多人还找到了终身的伴侣,在王熙夫妇的撮合下,已有22对袖珍演员结为连理。
 
如今,剧院已经搬到了海淀区上庄镇一处近50亩的大院里,成为了一处非遗皮影艺术园,它如今也是北京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单位,每个月都有学生来到这里学习皮影知识,了解皮影艺术。
 
王熙一家人在感动社区颁奖典礼现场。
 
获得感动社区人物楷模奖后,王熙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参加活动非常激动,“感觉15年来,自己带一群袖珍人传承皮影艺术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因为我是皮影传承人,这就是我的工作,没想到得到大家的鼓励,还给予这么高的荣誉,非常高兴能够被认可,我们愿意用皮影艺术继续讲好北京故事,用非遗文化传播中国声音。”

编辑 杨海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