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intel)产品。图/IC photo

近日,英特尔公布2022年第四季度营收情况,截至2022年12月31日,英特尔营收达140亿美元,同比下降32%,创下2016年以来的最低季度营收;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达7亿美元,同比下降114%。

英特尔是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公司,也是首家推出“x86”架构中央处理器的企业。

在上世纪90年代,英特尔由于在微处理器领域的先进技术成为全球PC微处理器的供应领导者,并长期保持这种优势。但根据2022年底“可取得的追踪12个月资料”(TTM)数据显示,英特尔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总营收中排名第三。

在全球化走弱及中美高竞争背景下,英特尔的业绩出现了严峻的下跌局面。

英特尔呈现疲软态势

通常,英特尔收入来源于六个主要业务部门:客户端运算事业群(CCG)、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事业群 (DCAI)、网络和边缘事业群(NEX)、加速计算系统和图形事业群(AXG)、晶圆代工服务事业群(IFS)以及旗下自动驾驶方案公司Mobileye。但过去几年,这六个领域均表现出了疲软态势。

英特尔业绩不佳主要由于其两个主营业务收入下降: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以个人电脑为例。由于全球消费科技市场受供应链、高通胀等因素导致全球消费者情绪悲观,消费者降低了对PC设备的需求。

根据全球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货量为6530万台,同比下降28.5%。英特尔走弱既有市场规模下降的缘故,还有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其中,AMD作为全球第二大CPU芯片供应商是英特尔强劲的竞争对手,其市场份额不断获得提升,让英特尔猝不及防。

2022年第四季度,英特尔营收达140亿美元,同比下降32%,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计算同比下降28%,创下2016年以来的最低季度营收;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达7亿美元,同比下降114%,Non-GAAP下净利润同比下降92%;每股收益同比下降92%至0.10美元;毛利率达43.8%,同比下降12.1个百分点,整体业绩均低于市场预期。2022全年,英特尔获利暴减60%,今年计划缩减成本30亿美元。

在系列利空消息下,英特尔股价26日盘后、27日盘前连续暴跌10%以上,创2022年7月以来最大跌幅,并引发整个芯片股下跌。截至美股1月27日收盘,英特尔报收28.16美元/股,下跌6.41%;半导体设备巨头应用材料股价下跌2.66%、科磊(KLA)下跌6.85%;费城半导体ETF指数(PHLX)则下跌0.72%;但英特尔的竞争对手AMD(NASDAQ:AMD)、英伟达(NASDAQ:NVDA)股价却在盘中由跌转涨,收盘时分别上涨0.32%和2.84%。

截至1月31日,英特尔股价依旧在28美元/股上下波动。这些都反映了英特尔的疲态,以及半导体市场的恐慌情绪蔓延。

美国限制令导致英特尔股份暴跌

盈利弱化,既有公司管理、竞争力走低以及对手崛起的因素,也同美国政府政策息息相关。

在很长一时期内,英特尔在中国的商业布局是其全球商业战略的重要一环。英特尔在2007年兴建了大连芯片厂,该厂是公司在亚洲唯一的晶圆制造工厂,成为英特尔在华业务与地位的象征。

2022年8月,拜登正式签署《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以下简称《芯片法案》)。该法案整体涉及金额约2800亿美元,包括向半导体行业提供资金支持、投资税抵免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芯片法案》限制美国企业支持中国等国家的半导体研发和生产。

《芯片法案》要求在向有资格获得联邦财政援助的半导体制造商提供联邦财政援助的至少21天前,受援实体必须与商务部签订协议,约定从接受联邦财政援助之日起的10年内,受援实体不得参与任何使中国或任何其他“受关注的外国”包括俄罗斯、伊朗、朝鲜等对美国构成“国家安全威胁”的国家。

2022年10月初,美国将31家中国公司、研究机构和其他团体列入所谓“未经核实的名单”,限制它们获得某些受监管的美国半导体技术的能力。

随后,拜登政府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祭出更严格的出口限制令,要求美国及关联企业必须向美国商务部申请许可,才能将用于AI和超级计算的先进芯片及相关半导体设备出售给中国业者,理由是“防止用于军事”。

具体针对三种先进技术做限制:14及16 纳米以下的逻辑芯片;18纳米或以下的 DRAM 芯片;128 层以上 NAND Flash 芯片。此举令全球芯片制造商和芯片设备制造商面临巨大的商业困境,直接导致包括英特尔在内的全球高端芯片厂商晶圆代工厂股价出现连续多日的暴跌。

2022年10月11日,英特尔表示从美国商务部获得为期一年的授权,继续运营其位于中国大连的NAND闪存芯片业务。这表明其在华业务需要得到美国政府的安全评估和首肯。

直到目前,美国依然在积极推动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组件“芯片四方联盟”(CHIP4),旨在防止中国获得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这种在芯片领域的围堵和限制,使英特尔这一全球重要的芯片生产商在中国的业务受到严重的干扰,企业在执行商业计划之际不得不考虑美国的安全规范,由此带来利润下滑,竞争力走弱。

实际上,英特尔不能完全按照市场供需组织在中国市场的生产,这也压缩了公司的市场回旋余地,加剧了英特尔的困局。

美国芯片法案给企业带来巨大沉没成本

芯片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美国动用立法手段和行政命令表达美国政府对中美在芯片领域的竞争和安全偏好,旨在服务美国对华安全战略。这与过往实施的“优势抵消战略”逻辑一致,即美国政府并不希望中国通过国际投资和贸易等渠道拥有一流的芯片,以防止中国在这一领域尤其在军民两用产品上实现对美国“弯道超车”。法案还禁止获得补贴的美国及盟友伙伴企业10年内在中国和其他关切的国家新建或扩大先进制程芯片厂。

《芯片法案》对以芯片为基础的中国数字经济进行赤裸裸的打压,加码对华科技围堵和“脱钩”。该法案旨在重塑美国在全球半导体制造领域的核心领导地位,并遏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这意味着,英特尔、三星、海力士等企业在中国已有投资和后续扩大投资将面临“二选一”的困境。毋庸置疑,这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沉没成本”。

尽管该法案明显违反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规则,充斥着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色彩,并已引发欧洲盟友的补贴竞争,导致欧美关系出现龃龉。美国政府的一意孤行并未考虑本国跨国公司的利益,在中美竞争下,美国以行政力量干预企业的全球经营,从侧面也凸显了美国长期自诩的“商业自由主义”其实名不副实,本质上依然是政府掌控国家安全的界定,以“莫须有”的理由干预商业自由运行。

由于可能失去中国市场加持,诸如英特尔等跨国公司的利益就明显会受到损害,尽管美国政府可能会实施一定补贴,但在巨大且持续的损失面前,无异于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中国长期是全球芯片及半导体的最大进口方和消费市场,然而中美战略与安全竞争使得众多的商业要素出现“政治化”。作为跨国公司,英特尔无法忤逆美国政府法案,但是法案带来的负面冲击确属消极。

美国政府实施的立法及所体现的产业竞争政策,使得“自由市场的灵魂”进一步扭曲。美国政府把中国作为“假想敌”,设计本国产业与安全政策,政客只需考虑政绩以及宏大的政治叙事,并不在意微观层面企业所要付出的代价和竞争力的弱化。

在偏颇的安全政策下,美国国力所依赖的跨国公司出现新一波的弱化和洗牌将会是大概率的事情。

文/王英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博士生)
编辑/查志远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