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全球能源转型投资去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首次与化石燃料投资持平


2.三部门发文支持新能源商品汽车铁路运输,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3.人民银行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4.今年北京市将添22处休闲公园和城市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44.8%


5.我国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8处,总数达82处,居世界第四位


6.2022年欧盟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首次超过天然气发电量


7.沙特将投资2660亿美元生产清洁能源,推动经济多元化


>>>专题碳讨


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解读《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


1.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2.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3.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正文


一、政策速递


1.全球能源转型投资去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首次与化石燃料投资持平


行业研究公司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投资总额达1.1万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较上年大增31%。同时,低碳投资首次与化石燃料投资持平。2022年全球化石燃料投资额约为1.1万亿美元,与能源转型投资总额相同。


零碳解读:能源危机刺激了世界向清洁能源的转型,尤其在欧洲,顶住压力发展新能源。这是因为,发展新能源能够提升各国能源的保障力,同时也符合世界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流。这也说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强大的韧性,小困难和挫折不会改变大的发展趋势。


2.三部门发文支持新能源商品汽车铁路运输,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日前,国家铁路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三部门发文指出,积极鼓励铁路运输企业开展新能源商品汽车铁路运输业务,对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范围(出口新能源商品汽车产品不受此限制),锂电驱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新能源商品汽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不按危险货物管理,由承托双方按照本通知要求办理运输。


零碳解读: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企业反映突出的新能源商品汽车铁路运输需求,明确铁路支持政策,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用和铁路运输绿色低碳优势,促进降低新能源商品汽车物流成本、助力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3.人民银行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近日,人民银行印发通知,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一是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将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二是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三是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6月末,将中小微物流仓储企业等纳入支持范围。


零碳解读:绿色金融通过降低绿色投融资成本和节能减排成本,从而降低绿色发展的成本,并将环境风险显性化,间接提高了高污染项目的成本,从而起到抑制污染性投资的目的。政策的延续,让这种支持继续。


4.今年北京市将添22处休闲公园和城市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44.8%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月2日消息,2022年,北京新增造林绿化15.3万亩、城市绿地20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8%,森林蓄积量达到3164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3平方米。


零碳解读:一座城市的公园建设水平和森林覆盖率与市民的体验感、获得感直接相关。因此,国家下大力气在推动有关工作。北京的公园体系发达,森林覆盖率远高于全国大约24%的水平。


5.我国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8处,总数达82处,居世界第四位


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我国再新增北京延庆野鸭湖、黑龙江大兴安岭九曲十八湾、江苏淮安白马湖等18处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82处;面积764.7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


零碳解读:作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我国将积极履行公约义务,继续加强湿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把更多重要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健全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6.2022年欧盟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首次超过天然气发电量


据新华财经报道,气候和能源智库Ember 1月31日发布的最新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欧盟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首次超过天然气发电量。2022年欧盟约22%的电力来自风能和太阳能,创下历史新高。2021年,这一比例约为19%。


零碳解读:Ember数据专家Dave Jones表示,2022年的能源危机无疑加速了欧洲电力供应的转型,能源转型正在从能源危机中变得更加强大。世界新能源的加速发展也成为中国相关产业的机会。


7.沙特将投资2660亿美元生产清洁能源,推动经济多元化


据埃菲社开罗报道,沙特阿拉伯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1月30日表示,沙特将投资1万亿沙特里亚尔(约合2660亿美元)生产“清洁能源”。这位能源大臣表示:“沙特决心成为主要氢气出口国,并为本土重工业提供清洁的氢气,以有竞争力的价格生产绿色钢铁、绿色铝、化肥等绿色产品。”


零碳解读:沙特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中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拥有世界上约17%的原油储备。为将自身打造为主要的氢气产销国之一,沙特近年来已经启动多个项目。沙特国王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曾指出,他的国家有望到2030年通过可再生能源满足国内一半的能源需求。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沙特推动经济多元化的途径之一。(参考消息)


二、专题碳讨


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解读《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白皮书向国内外讲述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的中国故事,全景式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遵循的理念、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示我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决心,体现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国担当。


1.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介绍了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理念遵循,分享了推进绿色发展实践中形成和积累的宝贵经验。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进程中,中国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历史经验,《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凝练分享。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提升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立足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现实国情,既为当代发展谋,也为子孙万代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三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是坚持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2.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伟大思想指引伟大实践。《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从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介绍了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成就,分享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努力和成效。


一是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国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进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2012—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9.4%升至15.1%。广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10年来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6.4%,主要资源产出率累计提高了58%。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生态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新时尚。


二是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加快构建和完善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持续提升绿色发展的政府治理效能,为绿色发展任务目标顺利实现提供坚实保障。持续加强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制定和修改多项绿色发展相关法律,基本建立覆盖各重点区域、各种类资源、各环境要素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将资源环境相关指标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科学构建反映资源利用、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情况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着力构建政府有力主导、企业积极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体制机制,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有效激发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三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打造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的全球生态治理格局。坚定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积极建设性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为《巴黎协定》达成和落实作出历史性贡献。中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的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充分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积极推动建立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帮助共建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推进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海洋和森林资源保护等领域双多边务实合作,携手构建清洁美丽世界。


3.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伟大时代催生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时代。我国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的发布,既是绿色发展理念和经验的阶段性总结,也翻开了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立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不懈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


一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需要从源头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构建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运输清洁低碳转型。


二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把节约资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园区循环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形成全民崇尚节约的浓厚氛围。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既可以拉动绿色GDP,也可以为其他产业提供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持续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等产业,深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大型绿色低碳龙头企业发展,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是健全绿色低碳政策和标准体系。绿色转型需要完善的政策保障。持续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加大对绿色低碳企业、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差别电价等政策,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生态损害成本、环境污染代价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重点产业、重点产品的能耗、水耗、物耗标准,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战略定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国家节能中心主任任献光)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将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636787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编辑 陈莉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