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2月8日晚间,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董事会决定不再继续进行境内发行。中国生物制药两年前曾披露,董事会已批准可能进行人民币股份发行,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
 
据中国生物2021年2月3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拟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初步计划用于发展公司的主营业务、业内并购及整合,以及一般营运资金。此番终止上市辅导,其理由是基于市场状况及发展规划考量。中国生物制药与上市辅导机构一致同意终止有关建议境内发行的上市辅导协议及其项下所有辅导工作,并已向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报告终止情况。中国生物制药表示,公司将综合考虑市场状况和发展需要,规划未来相关安排。
 
过去的2022年,也被称为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寒冬,曾经炙手可热的行业在这一年集体遇冷。易凯资本根据行业大数据统计,2022年全国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事件共2012起,披露的投资总金额为1798.3亿元。这两项数值在2021年分别为2895起和3292.5亿元,其中投资总金额同比下降45.4%。据BCG数据,2022年生物医药赛道的投资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近一半。此前也曾有创新药企业在2022年与新京报记者交流时表示,除了疫苗和核酸检测企业外,大家都在“猫冬”。
 
从业绩上来看,中国生物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营收呈现增长趋势,分别为268.6亿元、151.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3.6%、5.9%;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74.73亿元,同比增长21.3%。归母净利润方面,2021年为146.1亿元、同比增长427.2%;但2022年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77.3%,为19.2亿元。主要是因为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集团持股15.03%的北京科兴中维开发的新冠疫苗克尔来福销量同比下降,财务表现低于2021年同期,导致中国生物制药应占联营公司及一家合营公司盈亏于回顾期内减少约5.04亿元。
 
在第七批国家带量采购中,中国生物制药有9个产品中标,成为该批集采中选品种数量最多的上市药企之一。虽然集采带来了产品降价,但随着集采后销量份额快速放量,将弥补降价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其披露的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中,中国生物制药称,集团已经从营销体系、生产成本控制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布局应对国家集采的常态化,并已对稳定收入和利润增长发挥积极作用。未来集团将加大对新营销管道、新营销手段的资源投入,逐步扩大新营销管道收益占比,构建更加健康、多元化和可持续的收入构成体系。
 
从产品治疗领域来看,2022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抗肿瘤用药、外科/镇痛用药、肝病用药、心脑血管用药的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仅有呼吸系统用药的收入同比下滑8.4%。

虽然经历资本“寒冬”,但在经历了带量采购、医保谈判等影响之下,国内药企的创新转型步伐加速,中国生物制药也不例外。

中国生物制药在此前发布的业绩公告中提及,鉴于国家集采政策形势对仿制药的潜在影响,集团从创新和市场价值角度重新评估和优化了在研产品线,更加聚焦于创新度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也持续加大对创新研发设施、人员和项目的投入。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生物制药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中国生物制药预计创新药收入占比2022年达到24%,并计划创新药收入将在2023年突破100亿元大关,创新药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中国生物制药力争在2023年成为世界级创新医药集团,达到1000亿港币的收入目标,其中创新药占到收入6成以上,将聚焦肿瘤、外科╱镇痛、肝病、呼吸系统等四大治疗领域,通过自主研发和业务发展双轮并行,以创新带动发展。
 
今年1月13日,中国生物制药的1类新药TQB2450注射液联合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的上市申请获受理,拟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这是中国生物制药近期又一个申报上市的1类创新药。中国生物制药表示,在创新药研发上,新药管线已逐渐进入收获期。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