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2月15日)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2年,北京市共组织实施了大气、水、土壤、生态、固废、机动车以及生态空间保护等10方面58项综合执法重点任务,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1.53万起,生态环境行政处罚1.02亿元,实施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等案件298起。

 

探索“智慧执法”模式,借力大数据发现排查问题

 

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积极探索“智慧执法”模式,借力大数据发现排查问题,强化热点网格、自动监控、遥感、走航监测等科技手段支撑,有了千里眼,执法效能大幅跃升。

 

“看不太清,把画面再推近一点。”在一次流域专项执法过程中,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二支队支队长徐瑞果发现了一处可疑点位,让技术人员降低无人机飞行高度,画面中出现一个排污口,外排水水质浑浊,“把这个点位记录下来,到现场核查一下,取个水样。”后续,执法人员对该点位开展现场检查,并进行取样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部分污染物排放超标。检查组立即将问题移交给了属地,做进一步调查处理。

 

按传统的现场检查模式,一个执法组一天最多能检查5家企业,如果遇到大型企业,检查一遍可能要好几天。需要监测的话,花的时间就更长了。现在通过自动监控系统,就可以实时了解全市550余家重点单位的排污情况,前端精准感知、预警,及时查处;运用热点网格系统,对污染物浓度异常区域精准排查,巡查问题发现率近80%;在全国率先启动臭氧高值区报警功能,增强精准执法能力;使用机动车遥感与黑烟抓拍非现场筛选超标车辆,形成“线上+线下”筛查监管机制。

 

适当容错,去年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办理不予处罚案件340起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在执法工作中坚持宽严相济,对恶意违法行为“严”字当头,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推行服务型执法,为守法企业减负,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

 

实施正面清单动态管理,依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暂行办法》,将管理水平高、对环境影响小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对清单内的企业主要利用热点网格、在线监控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将按证排污情况作为执法线索的主要来源,排污单位按证排污,自证守法,执法部门远程结合执行报告、自行监测数据等发现问题形成线索,有的放矢赴存在异常的单位开展现场执法检查,发现问题更加精准,促改更加及时。

 

适当容错,发布不予处罚事项清单,落实依法不予处罚的规定,规定19类轻微免罚和15类首违不罚情形,引导企业及时主动改正轻微违法行为。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办理不予处罚案件340起。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唐峥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