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古装传奇短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正在爱奇艺热播。该剧改编自马伯庸历史笔记集文体《显微镜下的大明》中的第一个案件,由潘安子执导,马伯庸、周荣扬编剧,张若昀、王阳、戚薇、吴刚、费启鸣、高亚麟主演。该故事从明朝“算学天才”帅家默这样一个小人物切入,他无意中在县衙税簿中发现该县承担了周围七县此前百余年的丝绢税赋,由此开启从县衙到府衙,乃至更高行政单位的“纠错”之路。

马伯庸曾在小说序言中开门见山:“这本书不是小说,是历史纪实”。虽然剧版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加入不少戏剧性的创作,但若脱离明史,你或许依然难以清晰窥其全貌。该剧播出后,很多观众也都开启“放大镜”观剧模式,或重拾明史,或比拼起古代算术……新京报记者梳理了五个剧中较为关键的概念,教你以一文看懂《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1、明朝的职权制度是怎样的?

明朝地方行政制度分为省、府、县三级制。省以下的行政单位为府,府有知府一人(正四品),同知(俗称司马,正五品)、通判(俗称别驾,正六品)。其中,知府掌管一府之政;通判分掌巡捕、水利、屯田等事务。府下一级是县,县有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其中,知县掌管一县之政。

剧中的行政架构。


而剧中正式接下“人丁丝绢案”,称其是自己职权范围内事情的刘景,是奉兴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在当时是由中央特派,从官七品。虽然品级不高,但从地方吏政、钱谷、治安到税粮、户口和赋役等等,巡按御史奉命巡按地方时却拥有较大职权。据悉,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效法“以小制大、以卑临尊”,七品御史可纠劾地方所有官员,包括位居二、三品的三司官员。

由此可知,在《丝绢案》中“职权”排序大概是这样的:奉兴巡抚右副部御史 李世达>奉兴按察使司佥事分巡金衢兵备道 马文才>奉兴巡按御史 刘景>金安知府 黄凝道>金安通判 宋仁>同阳、揽溪、仁华知县>万成主簿 任意……

2、明朝赋税到底有多重?

剧中,陈小枝(汤梦佳饰)和父亲陈大山是明朝一户穷苦的农户人家。家里原本有三个壮丁,但由于官府税重,除了一年两次正税之外,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杂税,还要服徭役,一年忙到头什么也没剩下。后来兄长在服徭役时离世,壮丁减了大半。父女二人交了官府的税后,次年连买种子的钱都没有,只能去借印子钱(古时高利贷的一种形式),然后再卖地还钱……

为何农户的生活如此窘迫?明朝的赋税到底有多重?

陈小枝和父亲陈大山。

明初的赋役制度是按田亩征赋,按户或按丁征役。赋和役分别征收。赋分为夏税和秋粮,在夏季征收的叫做夏税,在秋季征收的叫做秋粮。政府依照鱼鳞图册和黄册(下文有解释)进行征税。除田赋外,人民还要服徭役。《明律》规定:年十六以上六十以下的男丁均要服徭役。徭役以黄册为准,以人口来定徭役。

但对于贵族地主、缙绅地主等人来说,他们被朝廷赋予了免除徭役和少缴赋税的特权,成为了当时的既得利益者;同时,庶民地主又想方设法转嫁赋税,到后来大部分赋税只能落在穷苦农民的头上。剧中,吴刚饰演的范渊正是乡绅代表。曾担任过御史之职的他,退休后回到金安老家,在当地颇有名望。他正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兼并百姓的田地,才会百般阻挠帅家默一行人调查“人丁丝绢案”。

3、《丝绢全书》到底是什么?

剧中,《丝绢全书》是帅家默的父亲所著的一本书,里面似乎藏有“人丁丝绢案”的秘密,也成为帅家默揭开谜题的重要线索。实际上,对于《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小说而言,《丝绢全书》也是整个故事的开始。

在《显微镜下的大明》原著序言中,作者马伯庸曾谈及创作这本小说的契机。2014年,他曾和一位很喜欢明史的朋友聊天,对方讲到明朝万历年间徽州有一桩民间税案骚乱,过程跌宕起伏。由此,马伯庸搜寻了很多资料,发现当时一位参与者曾把涉“人丁丝绢案”的一百多件官府文书、信札、布告、奏章、笔记等搜集在一起,编纂成了这本《丝绢全书》。


《丝绢全书》的作者程任卿和帅家默一样,是明朝一名慨然倡议、奋勇抗争的义士,但由于他搞起了“议事局”,最终被判处斩监候。《丝绢全书》正是他等待斩首前在监狱里完成的。(后据记载,程任卿并没有被斩首,而是改判充军。)

剧中王阳饰演的角色也叫“程仁青”,是一名精通律法的状师,前期对于帅家默查案多加阻拦,和乡绅、官员等站在统一战线。但根据剧透,其在后期将被帅家默的赤子之心所感动,一起为民请命,还百姓均平。此“程仁青”是否就是“程任卿”?其结局又会否和“程任卿”相同?观众可待结局见分晓。

4、何为“推步聚顶之术”

剧中,帅家默说起父亲曾发明“推步聚顶之术”,来计算形状不规则的妖田面积。在帅家默的记忆中,该算法是以经纬推步(步约等于6尺,是古代一种长度单位),再算妖田各处的顶点……弹幕中有观众猜测这种计算方法为平面几何分割法,也有观众认为是“微积分”。


实际上,作为一种数学概念,微积分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已是明朝即将结束时候的事了,因此“推步聚顶之术”应当不是“微积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其似乎也应用了“微积分”的相似原理。

明朝由于乡绅等霸占土地,自耕农户的土地很多都在山上,或只是边边角角,或都被分割过,形状奇形怪状,很难计算清田亩,因此被称为“妖田”。 “微积分”的计算方法简单通俗地可以解释为,若坐标轴中有一段曲线,当我们想计算曲线和纵、横坐标之间形成的面积,只能将其“无限细分”,直到曲线所在的面积可忽略不计,以此来求所有分割面积的总和。因此按照帅家默的说法,以经纬推算妖田“坐标”和“顶点”,似乎与“微积分”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剧中帅家默和邓思齐比拼时,两人计算“妖田”面积的方法就画面呈现看来,应当还是平面几何分割。后续剧中是否还会呈现真正的“推步聚顶”之术,也是值得期待的看点之一。

5、“黄册”与“鱼鳞图册”

在《显微镜下的大明》中,“黄册”和“鱼鳞图册”是非常重要的证据载体,也是观众理解剧中线索的重要关键词。剧中,同阳知县邓思齐说,南京后湖有父子二人偷偷潜入后湖黄册库,试图改写自己籍贯的记录,结果被抓,判了绞刑。所谓“黄册”,一般指的是明代为管理户口和征调赋役编制的户口登记簿册。明太祖即位后,鉴于当时田赋制度比较混乱,派遣百十人核实浙西田亩,定其赋税,后来又命户部核实天下田土。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为了改变这样的混乱状况,明朝决定编制黄册。彼时,黄册上的户口被分为三等,即民户,军户,匠户。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户,也是实际负担赋役最多的群体。

而“鱼鳞图册”也是帅家默调查“人丁丝绢案”的契机。剧中,帅家默在给村民丈量田亩时,发现田亩和田契对不上,就想去查看鱼鳞图册,结果意外发现了人丁丝绢税的疏漏。

“鱼鳞图册”在宋时就曾编造,而明洪武六年(1373年)进行了正式编造和推行。当时,朱元璋下令开始全面丈量国家土地。根据《明史》记载,其主要方法是“量度田亩房源,明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寸,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鱼鳞图册”以税粮一万担为标准,称为区,区绘总图。鱼鳞图册上标注田主姓名,土地肥瘦、税粮多少等,使得征收者对田赋的数目一目了然。

在明初,“黄册”与“鱼鳞图册”是明朝赋税制度的重要参考基石。但在明朝中后期,由于“黄册”与“鱼鳞图册”保管不善、官员舞弊等,其功能开始逐渐与现实脱节,有颇大的疏漏。这也是《显微镜下的大明》故事发生的阶段。

参考资料:
1、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
2、南炳文、汤纲《明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3、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新京报记者 张赫
编辑 佟娜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