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至17日,中国通量网 2022 年学术年会暨二十周年战略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今天(2月16日),中国通量网共享数据在会上发布,包括森林、草地、湖泊等6类生态系统的碳、氮、水、热通量以及区域模型数据等19个数据集,它们将为国内外学者的科学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数据支持。

 

中国通量网观测研究站点(网)已达81个

 

通量就是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上的物质交换量。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理事长于贵瑞介绍,20世纪后期,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互馈机制成为地球系统科学前沿研究领域,生态系统能量和碳氮水通量观测被认为是获取直接观测数据的有效途径。1998年,国际通量网的创建,开启了全球通量定位观测研究新纪元。

 

2002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简称中国通量网,ChinaFLUX)成立,这是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为依托,对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水汽、能量通量的日、季节、年际变化进行长期观测的生态系统观测网络。

 

“截至2022年,中国通量网的观测研究站点(网)已达81个,其中包括18个农田站、19个草地站、25个森林站、15个湿地站、2个荒漠站、1个城市站和1个水域站(网)。”于贵瑞说。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ChinaFLUX在观测站点扩展、新技术研发、生态系统碳氮水交换过程机理认知和碳氮水通量时空格局评估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中国“双碳”行动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数据支撑。

 

将加快构建全球观测网络体系

 

于贵瑞称,生态系统研究关乎重大国家需求的解决,比如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技保障;提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科学基础和方案,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最绿色和经济的技术途径;筑牢国家生态基础设施和生态文明的绿色根基等。

 

“为此,中国通量网未来10年到20年将围绕三大任务开展建设。”他说,首先是做好中国陆地碳汇监测技术实施工程,目前初步划定了13个功能区,将开展综合观测。在我国北、中、南地区选取关键区域,建设大气温室气体观测高塔。

 

同时,进一步把生态系统、生物圈、地球关键带观测体系整合,覆盖一定密度,“这样的超级观测体系是未来发展基础科学的重要平台”。

 

另外,中国通量网还将加快国际合作,构建全球观测网络体系。国际大型野外观测研究计划在推陈出新,国家尺度的观测研究网络蓬勃发展,建设全球化观测内容全面、空间代表性强、立体化的生态系统观测设施势在必行。

 

数据共享是中国通量网长期坚持的理念。20年来,中国通量网以离线申请、网络共享等多种方式为国内外学者的科学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了数据支持。在成立20周年之际,中国通量网继续组织推进数据共享,此次共计发布森林、草地、湖泊等6类生态系统的碳、氮、水、热通量以及区域模型数据等19个数据集。相关共享数据在中国通量网和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门户网站发布。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