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披露,2月22日有市场消息称,农业银行近期针对雄安购房者推出新的商业贷款产品“连心贷”,主要以未婚男女朋友作为共同还款人;此消息已获得证实,只是具体操作细则尚未出台。


此消息一经传播,立即引发网民发酵,纷纷发问:双方未婚,到底如何界定男女朋友关系?万一两人“不连心”了,中途分手了之后贷款怎么办?房产处置权又该归谁?这些确实是需要明确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否则,“连心贷”必然将遭遇到各方面的阻力,最终难以成行。


最近,银行为了激活民众信贷需求、解决信贷资产“配置荒”问题,确实相当拼了。就在“连心贷”产品之前,发端于广西南宁部分商业银行的“高龄贷”、“百岁贷”等贷款产品也让舆论哗然。对于刺激楼市按揭贷款延长还款年龄的做法,全网也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懂行的人一看就明白,“连心贷”与之前的“高龄贷”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只是激活按揭贷款的一种方式,都具有将多个人或多代人捆绑在一起的信贷营销特征;之前的“高龄贷”绑架了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信贷行为,“连心贷”则是将未婚男女双方以及双方家庭的信贷行为都提前绑定在了一起。所以,从某种角度看,银行推出的类似按揭房贷并不是真正的金融产品创新,在零售端更难以体现差异化的营销效果,只是一种“金融猎奇”,难逃缘木求鱼之命运。


银行进行按揭贷款产品创新没有错,但必须要有新的金融特征、新的金融方式、新的金融动能,尤其要切合客观生活实际,不能把市场中单个的、少数的、特殊的信贷需求当成普遍的金融现象,这样就有可能陷入金融猎奇之嫌,离真正的金融创新很远。我们现在来看,“连心贷”其实有太多的“缺陷”或难以推行和实施。为何这么说呢?是因为“连心贷”的具体条件要求可能会产生诸多的不确定风险,或者存在较大的社会争议:其一,未婚男女朋友没有法律约束,中途双方闹矛盾分手,则贷款被中止的可能性很大,毕竟不是夫妻,男女朋友头脑发热一起贷款的可能性不大。还没结婚就要让女孩负责还贷,那还怎么结婚?估计绝大多数女孩的家里人不会同意,当然个别情况除外。其次,风险敞口较大,这款贷款产品原本想把未婚男女朋友作为共同还款人,贷款时一方贷款一方签字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其目的就是增加购房者的贷款额度,减少贷款方面的违约风险;但男女朋友没有法律上可共同处置的财产,若中途分手,回收贷款必然面临较大的压力,甚至有可能增大银行不良贷款。再次,确定恋爱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果有些人为了套取银行贷款,有多个恋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诱发按揭房贷的道德风险。


所以,从客观角度看,银行推出“连心贷”可能并不会被民众广泛接受,且其本身只是针对极少数年轻人,对这种极少数人按揭购房信贷需求,根本没必要推出一款贷款品种;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无视这部分人的按揭房贷需求,但少部分人的按揭房贷需求完全可按照特批的方式操作,没必要形成专门的贷款产品。很明显,“连心贷”属于小众化的产品,即便合规,本身也没有太大的铺开的意义;且类似产品很容易引起争议,估计最后也难以全面铺开。


对于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初心,我们可以理解,目前银行在寻找优质信贷项目上陷入了困境,而激活信贷需求,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符合央行政策。


不过,商业银行应坚持“实用面宽、可推广性强、社会效益显著”的创新思维原则,无论是金融信贷产品创新还是经营转型,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金融产品的猎奇上,而应该求真务实,让推出的信贷产品“叫好又叫座”,这样才能真正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莫开伟

编辑/岳彩周

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