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敬业乐业的北京公交保修人,在低矮的维修地沟里检修自动变速箱、底盘、引擎体、电路线束模块,一干就是15年;他还是勤业精业的公交车“好医生”,在生产一线加班加点、熬夜攻关,了解柴油、天然气、纯电动、混合动力等各种车型的维修重点,解决无数生产难题。有4S店为他开出高薪,他却表示金钱无法代替自己的追求——维修好每一部公交车辆,把手头的活做细、做精、做好。

 

他是北京公交集团保修分公司一车间保修五组的工人技师王杨,也是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汽车维修工(大客车)组冠军。他在普通岗位成就了自己的不平凡,这些,都源于他内心的笃定和坚持:“完成工作只是刚刚及格,不断钻研才能更加优秀。”王杨说。

 

北京公交集团保修分公司一车间保修五组的工人技师王杨在专心工作。  图源:北京公交集团保修分公司


艺要精,贵在专

 

对待工作,不同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应付差事敷衍了事;有人“困守一亩三分地”,在岗位职责内打转转,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有人“板凳甘坐十年冷”,在勤勤恳恳的基础上创新。王杨就属于最后一种。

 

2008年,王杨从河北保定市北市区职教中心毕业,被分配到保修分公司一厂二车间从事车辆维修工作。起初,他觉得自己是专科出身,工作不过是“小菜一碟”。但随着工作的深入,王杨才发现实践和理论知识有很大差别。看着师傅们轻车熟路地解决故障,自己却无从下手、帮不上忙,心里别提多着急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名技术精湛的保修技师,让公交司机可以安心驾驶着车辆上路。

 

白天,他拜老师傅为师,仔细琢磨理论要点和师父的技术要领;工作轻松时,他就拿起专修工具,反复练习操作;晚上回到家里,他也放弃休息时间,通宵达旦地钻研《车辆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等理论知识,沉浸在枯燥乏味的绘制电路图中。日积月累,王杨终于熟练掌握了电脑检测、故障排除、总成维修置换等技术,成为了公交车辆的“好医生”。

 

“专注才能深入,失去了专一的耐心和韧劲,就会失去定力、生出浮躁,最终难以成事。”王杨总是这样告诫自己。


检修公交车辆的王杨。  图源:北京公交集团保修分公司

 

要敬业,更需精业

 

“车辆维护工作十分关键,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否则损失将不可估量。要敬业,更需精业。”这是王杨对公交车辆保养维修工作的认识。

 

2017年,王杨积极备战北京市“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汽车维修工(大客车)比赛,凭着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精湛的维保技术,他最终获得大赛亚军,同门师兄邱德运摘取了大赛冠军。

 

站在领奖台上,面对鲜花和掌声,王杨想的却是自己和师兄的差距。他不断回想参赛过程中的细节,认真观摩师兄在车辆维保中的各种细微操作,终于发现,原来自己在沉稳操作和对关键技术的钻研上,仍然缺乏深度。之后,王杨一改毛躁的毛病,只要有时间,就翻资料、做笔记,向老师傅请教。

 

2022年,王杨再次报名参加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汽车维修工(大客车)比赛。他一路领先,杀进决赛,最终如愿以偿获得冠军。面对金灿灿的奖牌,王杨反倒平静。他深知,车型不断变化,自己要学习掌握的知识还有很多,脚下的路还很长,还要迎接更多挑战和磨炼。

 

“对车型不熟悉,再高的技能也发挥不到点子上。”由于之前缺乏纯电动公交车辆的维修经验,对于维修工人来说,承修新能源车辆是一个巨大挑战。但王杨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主动报名参加创新工作室课题组,利用休息时间,收集各种新能源车型车辆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王杨正在检修公交车辆。  图源:北京公交集团保修分公司


王杨不但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车间班组的徒弟们。工作之余,王杨开设“一讲二练三提问”的“阵地课堂”,把课堂搬到公交车辆维修保养现场,从职工兴趣着手,根据员工岗位所需,开展个性化、专业化教学,很受员工欢迎。

 

此外,他和创新工作室的师傅们录制教学视频,通过“公交云课堂”APP平台为广大职工授课。他们交流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想法,探讨工作中新问题、新亮点,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窍门,使车辆故障率、返修率快速降低。

 

搞创新,解难题

 

由于技术全面、勤思善学,王杨受到创新工作室组长李跃华的邀请,着力解决新能源车辆高低压电路系统教学难题。

 

为解决自己在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上的知识短板,王杨利用业余时间恶补相关技术和理论,不懂就问,连做梦都是和教学平台研发相关的数据。近一年的时间过去,教学平台系统终于完成项目验收。

 

王杨攻克的难题不只这个。

 

银隆车型的充电线共有四根,充电插头一旦损坏就必须更换,否则会造成车辆充不上电的严重后果。可更换一次的成本并不低。能不能在保证安全使用的前提下,只更换充电线的一部分,不更换全部呢?王杨将这一想法告诉了李跃华。


面对艰难的环境,王杨从不抱怨。  图源:北京公交集团保修分公司


一拍即合,师徒二人通过大量观测和实验发现,充电线需要频繁更换的直接原因,就是充电插头内的冠簧经常因接触不实导致烧蚀,因此损坏。如果在车辆保养中着重检查充电线的冠簧,只更换冠簧,那维修成本将直接减少3000元,同时大大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是,更换冠簧说得容易,操作起来却很费劲。由于冠簧在充电线的插座内,如果没有专用工具,不仅难以拆除,还极容易损坏冠簧和冠簧座,得不偿失。通过深入研究,王杨在李跃华的带领下,制作了长柄弯钩状专用工具,将细长的弯钩探进冠簧座内,能轻松剔除和更换冠簧。

 

几年来,王杨积极参与4项创新项目研发,保持着全年维修无事故的班组最佳工作纪录,并先后荣获北京市职工高级职业技术能手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多次荣获保修分公司优秀党员称号,成为了车间耀眼的技术明星。

 

新京报记者 左琳 通讯员 马振涛


编辑 彭冲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