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在介绍长江十年禁渔阶段性成效有关情况时指出,禁渔实施以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其中,江豚数量回升至1249头,比2017年增长了20%,同时长江刀鱼能够溯河洄游到历史上最远的水域洞庭湖,人们多年未见的鳤鱼,也出现在长江中游及洞庭湖中。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止跌回升 江豚数量较五年前增长20%

 

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是长江十年禁渔的最终目标。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介绍,禁渔实施以来,各项保护措施协同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均呈现恢复向好趋势。

 

一方面长江江豚数量有所回升。马毅提到,根据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其中,长江干流约595头、鄱阳湖约492头、洞庭湖约162头。与2017年1012头相比,5年数量增加23.42%,年均增长率为4.3%。

 

“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马毅说,江豚科考是2006年第一次开始,当时普查数量1800头,第二次是2012年,数量是1045头,第三次是2017年,数量是1012头,这次比2017年增长了20%,“这个曲线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止跌回升。”

 

另一方面,马毅谈道,禁渔两年来,鱼类种类和资源量逐步提升。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193种,比2020年的168种增加了25种。重点水域捕捞量经过坚持也有大幅度提升,在种类上增加了,在数量上增加了。

 

此外,马毅还介绍长江区域代表物种资源恢复比较好,部分物种分布区域明显扩大。他说,上游的特有鱼类,中游的四大家鱼,下游的刀鱼,也就是“刀鲚”,在数量上都有明显的增长。同时值得一提的,还有目前长江刀鱼能够溯河洄游到历史上最远的水域洞庭湖,“多年我们未见的鳤鱼,在长江中游及洞庭湖出现频率也增加了,长江江豚的活动范围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加强防控 长江各江段均发现外来物种

 

马毅提到,多年来在各方努力下,长江江豚自然种群自然衰退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中华鲟人工保种群体进一步扩大,长江鲟的子三代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实现了突破。珍稀物种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面临的问题仍然不少。突出表现在自然种群规模、基数过小,以江豚为例,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回升,但对比2006年1800头的普查数字,仍有很大差距;自然繁殖停滞,特别是中华鲟已经多年没有发现野外自然繁殖;同时,珍稀物种的栖息生境质量不高。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衣艳荣也指出,目前长江水生生物保护还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例如水生生物多样性偏低、部分物种资源恢复缓慢。

 

衣艳荣提到,根据2017到2021年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结果,长江流域共发现323种鱼类,其中有135种历史上有分布的鱼类没有被发现。长江上游发现特有鱼类26种,仅占历史上有分布特有鱼类的23%。同时,我国已连续多年没有监测到中华鲟、长江鲟自然繁殖行为,长江上游鱼类种群结构变化的比较明显,代表性的物种圆口铜鱼的资源量占比显著下降,仅占历史基准值的11.7%。某些物种的区域性消失风险还比较高。

 

他还特别提及长江中外来物种种类较多,“长江流域各个江段均发现了外来物种,以三峡库区为例,监测周期里发现了28种外来鱼类,占三峡库区鱼类种类数的19%。”衣艳荣表示,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加大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实施重要栖息地修复行动,加强外来物种防控,促进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提高。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