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陈琳)2月28日,“2023年北京消费季”大幕拉开。从3月到年底,通过京津冀携手、商旅文体科融合互动、全市各区及特色商圈同频联动等方式,开展25项全市性标志活动,营造繁荣消费氛围,持续推动消费提质升级,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消费新需求,持续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记者从北京市商务局了解到,今年,北京市将聚焦“便民”“提质”,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优化消费供给,加快形成“国际消费有魅力、城市消费有实力、地区消费有活力、社区消费有便利”的全市商业消费格局,加快培育具有“国际范儿、中国潮、烟火气”的独特城市风格。

 

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北京等五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北京将此项工作纳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重要内容,“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近两年来,北京消费市场经受住了疫情考验,始终保持提质升级大趋势,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比重超过55%,“高科技、大平台、多商圈、强保障”消费优势不断凸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关键指标稳中有进。国际知名度方面,跨国公司总部累计认定达217家;消费繁荣度方面,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总额比重达39.8%,再创历史新高;商业活跃度方面,累计落地品牌首店2774家,北京老字号总数扩至223家,6个孵化基地孵化新消费品牌近60个;消费舒适度方面,社区便民商业网点超11万;到达便利度方面,北京轨道交通线网总规模1148公里,居全国城市首位。

 

2023年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关键之年,将高质量完成“十大行动”175项年度任务;推动中骏世界城等41个项目按期竣工;出台实施20项年度政策;办好“2023北京消费季”系列活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在京发展做好服务;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聚焦“便民”“提质”,持续优化消费供给。便利社区商业,坚持“建圈、补点、提质”相结合,全年试点建设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加快农村“一店多能”便民店建设。提升城市烟火气,制定中国京菜评选认定体系,培育京菜名店200家,推广京菜名菜200道,数字化赋能餐饮商户2.5万家。引领消费结构升级,发挥北京科技资源优势,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节能家电消费。

 

打造商圈地标,“一圈一策”加快培育四片国际消费体验区、29个城市消费中心、84个地区活力消费圈;改造提升15个传统商圈和5个传统商场,新开15家左右大型商业设施;加快“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建设,放大环球影城溢出效应。完善品牌矩阵,全年新增首店812家,新增孵化新消费品牌企业15家,新认定8家北京老字号。繁荣新型消费,打造10家左右本市特色直播电商基地,培育引进5家左右跨境电商体验店。

 

深化“消费+”“+消费”,促进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北京“演艺之都”建设,举办“大戏看北京”展演季。扩大“漫步北京”“骑游北京”“网红打卡地”“北京微度假”等文旅促消费品牌影响力。积极发挥北京“双奥之城”独特优势,持续举办北京国际长跑节(北京半程马拉松)、中国网球公开赛、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等赛事活动;支持骑行、水上运动、露营等潮流体育运动规范发展。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