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人选择离开乡村,这也让中国乡村渐渐变成“空心村”。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特别需要懂乡村、会经营、为乡村的青年人才。为破解乡村人才难题,2021年11月,中国农业大学和社会企业共同发起乡村经理人培养计划项目,目的在于探索解决欠发达地区乡村经营性人才匮乏。

 

近日,乡村经理人培养计划项目第一期学员结业,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云在结业仪式上表示,通过一年探索,项目已产出一整套体系化的乡村CEO培养知识产品。新京报记者采访了李小云,谈谈乡村CEO计划在实践一年来的成果。

 

李小云在结业仪式上发言。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乡村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

 

“我们培养乡村CEO,并不是想把乡村变成一个纯经营场所。”李小云说,乡村社会并非一个市场社会,“乡村已经变了,乡村里的小农经济,不再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说,如今在村子里去做一些尝试,它并非是要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变,而是把目光放到乡村。让乡村里的市场行为,作为乡村人口基本生活和体验的保障。”

 

云南省昭通市洛泽河镇云中苗寨村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朱云慧本是这个苗家村庄的一名留守妇女,通过乡村CEO计划,她摇身一变,成了云中苗寨餐馆的老板,管理着餐饮和民宿生意,原本交通闭塞、路面泥泞坑洼的小山村,成了民族风情观光村,村子因为有了城市游客而逐渐活跃了起来。李小云说:“乡村CEO计划是以农民利益为中心的理念,我们把农民组织起来,在这里成立合作社,建民宿,最终的目的都是农民本身。”

 

在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李小云认为,城乡差距是必须要解决的议题。他说:“我们讲现代化发展不协调,实质上就是城乡差异,要实现现代化,不能落下乡村,而乡村现代化,硬性标准是基础生活条件,而本质上是乡村中的人的现代化。”

 

那么,什么是乡村中的人的现代化?李小云说,乡村CEO可能就是答案。他介绍,乡村CEO计划项目一期的55名学员,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他们主要是村干部、种植养殖大户、返乡创业青年、回乡大学生、合作社骨干以及集体企业负责人等。李小云说:“这些来自乡村、对乡村有热情的人,在乡村中植入市场要素,是一种有机的城乡融合。”

 

乡村经营人才的概念越来越清晰

 

李小云介绍,乡村CEO要具有农业产业规划能力、对接政府与市场能力、公司财务运作和产品营销能力,是了解国家政策、掌握本土知识从而能够有效管理农村资产和产业、治理基层社会的人才。“乡村CEO计划就是一场实验,用来探索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方案和路径。”

 

李小云表示:“培养乡村CEO,是因为我们发现,在村里成立一个合作社,让村干部来当董事长,是没有任何驱动力的,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如果交给农民自己去经营,很多农民也并不具备经营的能力,难以把这变成一个可持续的事业。”因此,乡村CEO作为连接乡村主体和市场的桥梁出现了。

 

李小云说,在一年来的乡村CEO培养过程中,经营人才的概念也随之不断清晰和完善,目前乡村所需要的乡村经营人才,必须具备三方面素养。他指出:“乡村CEO要作为补充力量参与到乡村治理中;乡村需要能够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来发挥乡村资源优势。”

 

以云南省部分乡村为例,因为拥有多民族特色和好山好水,基本都以文化旅游产业来推动村庄转型发展,“把旅游经济带进乡村,这在云南省适用,那么在别的地方呢?如何利用好本土的乡村资源,也是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之一。”李小云说。

 

乡村CEO是“孤独”的

 

在实践中发现乡村问题,或许更有意义。李小云表示,在乡土社会中融入市场因素,这本身就是一次尝试,最后的工作效果往往会受到乡土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干扰。“能否把进入乡村的产业经营好,这背后的成因很复杂,没有一个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乡村CEO在乡村经营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朱云慧在经营民宿和餐厅的过程中就遇到不少难题,很多满怀壮志的年轻人来过又离开。她告诉记者,由于工资无法满足预期,村里有机会出门打工的人依旧会选择离开乡村,留下来的村民大多数是为了照看孩子的妇女或者年长一点的老人,没有具备能力的骨干做决策。项目最开始,曾有四位乡村CEO来到苗寨,协助朱云慧处理经营管理难题,如今,四个人中已经有两位选择离开。

 

“乡村CEO在乡村是孤独的,村庄的转型发展对他们的要求很高,不少人无法坚持。目前不少乡村就是留不住人,也吸引不了人才进来。来做这件事的人不仅靠情怀和热情,还需要能有让乡村CEO留下的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机制。”李小云说。

 

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总比什么都不做强。李小云表示,如果说乡村的转型是一种必然,那么如何保障在这一阶段中乡村主体的利益,就是当下要做的事情。在城乡差距的现实下,乡村CEO成为有机沟通城乡的催化剂,为乡村主体提供基本保障,李小云说:“要让乡村CEO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赋能,更加契合中国乡村现代化的需要。”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