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消息,“从吹哨报到到接诉即办,再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北京市走出了一条有北京特色和全国启示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路。无论是接诉即办改革本身,还是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的立法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2021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鲜活的治理经验升级为制度规范,以法治的力量护航接诉即办改革继续攻坚向前。


“条例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说,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条例立法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座谈会、论证会,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走进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充分听取诉求方、接诉方、承办方等各个主体的意见建议。


“民主,始于人民意愿的充分表达。”马一德说,在条例草案前后三次审议中,通过“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1万多名三级人大代表,与近7万名市民群众“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这样的立法过程,让来自基层一线最鲜活的民意直达立法机关,是开门立法的典范,更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和独特优势。针对接诉即办工作条例进行立法协商,是北京市政协2021年10个重点协商议题之一。马一德说,市政协提前与市司法局、市政务服务局沟通协商,并成立调研组,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界别特色作用、专门委员会基础性作用、专家学者智库支持作用,在协商过程中最大限度凝聚了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


“今后五年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继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马一德认为,在严格贯彻实施条例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更好推动接诉即办从“经验处置”向“数字化转型”,以数据富矿辅助科学精准决策是下一步继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的重点之一。


他建议,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研发“随手拍”App或小程序,更精准科学地根据高频事项、分布类型等统计绘制诉求热力图,推动数据治理场景化应用,提升政府服务质量,促进城市基层治理能力智能化发展。(高枝)


编辑 邓淑红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