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求职者在浙江省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春季招聘会上了解就业信息。图/新华社

人口正在向中心城市集聚。

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元素,人口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常住人口数量的持续攀升,也表明城市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近日,随着2022年长三角各地常住人口数据陆续公布,合肥、南京、宁波、温州和徐州等城市常住人口都突破了900万,其中,温州、合肥、宁波和南京四市都超过或接近950万人,具备冲刺千万人口城市的实力。

常住人口过千万和GDP过万亿元,已经成为中国顶级城市发展的标配,合肥、宁波和南京已经是“万亿俱乐部”的成员,温州GDP也突破了8000亿元,是准万亿城市。

在经济富庶的长三角地区,继上海、苏州和杭州之后,这些万亿和准万亿城市中,谁会率先成为下一个千万人口大市?

四城冲刺

每座城市都有一个“大”的梦想,这种“大”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城市的经济总量,市域面积和常住人口数量等。

此外,衡量城市发展规模大小还有很多其他指标,但对于头部城市来说,“大城市”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经济总量和常住人口这两项关键指标上。

2022年,中国人口总量迎来负增长的历史性拐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也从增量比拼转入存量争夺时代。

目前,我国共有17座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的城市,人口数量上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天津、武汉、西安、苏州、郑州、杭州、石家庄、临沂、东莞、青岛和长沙。

从区域来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均有三座千万人口城市,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广州、深圳、东莞,北京、天津、石家庄。成渝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第四极,两座核心城市重庆和成都也占据两个千万人口城市的席位。

中部地区有三座千万人口城市,分别是国家中心城市武汉、郑州和网红城市长沙。作为西北地区人口第一城,西安也占据一席。除了这些,还有人口大省山东下辖的青岛和临沂。

17座千万人口城市之外,谁会是第18座人口过千万的城市就备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各地公布的2022年常住人口数据中,长三角地区温州、合肥、宁波、南京四座城市常住人口均在950万量级上,分别为967.9万人、963.4万人、961.8万人和949.11万人。其中温州、合肥和宁波都超过960万人。从数量上来看,温州在长三角四座千万人口后备军中处在领跑位置,常住人口数量距离千万只差30多万人

实际上,早在2010年温州市常住人口就已突破900万,在此后多年里,温州的常住人口数量一直在浙江省内处在领跑的位置,2016年后,逐步被杭州超过。

温州早就喊出了向千万人口城市冲刺的目标。2020年9月,温州印发了《关于打造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打造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战略,并设定了诸多细化目标。

2022年,温州又公布了《温州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目标。

除了温州,同在浙江省内的宁波有961.8万常住人口,也是浙江下一个常住人口有望破千万的候选城市。

去年11月,《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向外界透露出重要信息,综合考虑区域发展潜力、城市发展动力,规划2035年常住人口1150万人左右。

在这之前,2022年宁波“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是提出,“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万元”。按照这一数字计算,到2026年,宁波市常住人口将达到1000万人。

▲2月15日,列车行驶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境内(无人机照片)。图/新华社

长三角三省一市中,除了浙江双城冲刺千万人口外,江苏、安徽各自的省会城市南京和合肥也明确提出要向千万人口城市冲刺。

例如,合肥2022年3月公布的《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草案)提到,预测至2035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将超过1300万人,实际服务人口将超过1500万人。

南京则是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常住人口突破一千万的目标。

都有哪些“大招”

为冲刺千万人口城市,四座城市出台众多措施,在提高人口增量上下了很多功夫。

拿常住人口数量最多的温州来说,为加大吸引外来人口流入,温州在2022年10月实施的户口迁入规定中就全面取消县市落户门槛,包括可以在租赁房屋内落户。

此外,温州还把吸引人口目标瞄准高校毕业生,《温州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就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引入高校毕业生60万人。

新京智库注意到,目前,为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温州工作,温州提供了包括就业补贴在内的一揽子人才政策礼包。

另一方面,温州也在鼓励本地人口提高生育意愿。此前,《温州市户籍人口一次性生育补贴发放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计划向一孩、二孩、三孩家庭分别补贴1000元、2000元和3000元。

跟温州一样,大幅放宽落户限制的还有宁波。去年10月新修订后的《宁波市区户口迁移实施细则》取消原先缴纳社保的要求,实行“70年产权房即可落户”,即在中心城区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凭不动产权证书等证明即可在宁波市落户。

当时,有分析认为,在未能入列特大城市后,城区人口占比较低的宁波市亟待吸引更多的新鲜血液落户。落户政策的不断放宽,不仅有助于加快人口导入,提振楼市活力,对于冲刺千万人口乃至特大城市建设都有积极作用。

相较于温州和宁波,南京和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对于常住人口破千万显得更为迫切。

目前,南京是GDP全国十强城市中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规模没有突破千万的地方。

针对人口增长困境,南京也不止一次出台政策吸引人口流入。例如,去年南京修订了积分落户的实施细则,将在其他城市缴纳社保积累的积分,可以一并算上在南京落户的积分,大大降低了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人口在南京的落户门槛。

除此之外,南京都市圈的获批也为南京人口增长提供了新的增长支点。

按照相关规划,南京都市圈正在加速“东进”“西融”,宁马、宁滁等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将进一步畅通南京与马鞍山、滁州等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便利人口的流动。

在吸引人口流入的措施上,合肥则是另辟蹊径,在产业留人上持续发力。

继引进联发科、长鑫存储等企业成功押注半导体和晶圆产业后,合肥又通过抄底蔚来汽车等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表示,近年来合肥打造的“平台聚才+产业引才+服务留才”的创新型人才招引体系,最终实现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集聚效应明显

从古至今,人口的迁徙流动都是为了满足更好的生存发展需要。城市越大意味着机会越多,这也就导致,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口仍将继续向大城市聚集。

在长三角四座冲刺千万人口的城市中,除了温州外,宁波、南京和合肥都是省会或副省级行政单位,南京和合肥是所在省份的省会,是长三角地区名副其实的大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四座城市来说,人口流向不管是省内聚集,还是区域聚集,一个很大的背景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势必也会对城市的承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近日在接受新京智库采访时就表示,人口在向大城市流入的过程中,大城市依然存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父母所在地入学以及参加中高考面临很多限制。

虽然,温州、宁波、南京和合肥等城市都在不断放宽落户限制,但是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不仅仅在于城市里的一纸户籍,更看重未来职业发展潜能、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障等公共资源。

这就要求对于要冲刺“千万人口城市”的城市来说,在吸引人口流入的同时,也要全力做好“留”人这一关。

产业和人口向超大、特大城市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是城市人口增长逻辑并非“多就是好”,因为人口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资源利用效率高,经济发展更具有活力。另一方面,人口的不断增加也会带来城市交通拥堵,住房资源紧张和优质资源争夺激烈等城市治理难题。

常住人口“千万级”是一个重要的门槛,这四座城市冲刺的号角已经吹响,谁先脱颖而出,都将深刻搅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值得拭目以待。

撰稿/新京智库研究员 查志远
编辑/柯锐
校对/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