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超级真菌”的耳念珠菌正在挑动着美国民众的神经。


当地时间3月20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表示,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目前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成为紧迫的公共卫生威胁。


数据显示,在2020年至2021年,耳念珠菌在美国医疗机构中迅速传播。一般来说,耳念珠菌对健康的人没有太大威胁。病情严重的患者,接受侵入性医疗设备治疗以及在医疗机构长期或频繁停留的人,感染耳念珠菌的风险会更高。


其实,人类社会了解耳念珠菌的时间并不长。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耳念珠菌大约在15年前才被发现,但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令人恐惧的医院微生物之一。


什么是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实际上是一种酵母菌。2009年在一名70岁日本女性的外耳道处首次分离发现,因此得名耳念珠菌。(auris在拉丁语中是耳朵的意思。)

 

大多数情况下,耳念珠菌生活在皮肤上,不会对健康人体造成威胁,但如果人体出现健康问题,或者耳念珠菌进入了血液或者肺部,就会引发感染。BBC指出,耳念珠菌最常引起血液感染,它也可以影响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器官以及皮肤。

 

最常见的感染症状是发烧、发冷、出汗以及低血压,从早产儿到老年人,所有年龄段都有感染病例。

 

令人担忧的是耳念珠菌的耐药性。BBC指出,这种真菌已经被证明,它对最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具有耐药性,有些菌株甚至对现在所有药物都具有耐药性。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病原微生物专家表示,只有多重耐药的耳念珠菌才是“超级真菌”。据新华社报道,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教授、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伟指出,如果把耳念珠菌这个“菌种”比喻成人类,“菌株”就像你、我、他一样,是不同的个体,“体质”也不一样。只有多重耐药的耳念珠菌才是“超级真菌”,所以不能一见到耳念珠菌就说它是“超级真菌”,这个概念在传播中极易混淆,造成公众误解。


耳念珠菌,一种导致念珠菌病的致病性酵母,已获得多种耐药性。图/视觉中国


“除耐药性外,识别耳念珠菌感染相当困难,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真菌,导致错误的治疗。”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分子生物学副教授蒂娜·乔希(Tina Joshi)说道,这意味着,患者可能会生病更长时间,或者在获得恰当治疗之前病情加重。

 

耳念珠菌的这些特征让预防工作成了关键。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抗生素耐药性行动中心创始人兼联合主任兰斯·普莱斯(Lance B. Price)表示,耳念珠菌和任何耐药性真菌感染的可怕之处在于,抗真菌药物可能对人体有害,找到有效、安全的抗真菌药物十分艰难,这就使得预防感染成为重中之重。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医疗人员应时刻坚持手部卫生,医疗机构在安置患者时应注意清洁,对患者日常护理环境和终端医疗设备进行消毒,重点关注共享移动设备的情况,例如血糖仪、血压袖带等。

 

感染耳念珠菌的死亡率是多少?

 

耳念珠菌既可以在人际之间传播,也可以通过与受污染表面相互作用进行传播。例如,它经常会粘在静脉输液管和血压袖带上。

 

这种真菌也很难清除。伦敦大学学院真菌感染专家尼尔·斯通(Neil Stone)表示,解决办法通常是关闭整个病房,这种真菌非常令人担忧,人们总会忽视它的危险性,“它可能会导致整个医疗系统被关闭。”

 

根据其传播路径,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感染耳念珠菌的可能性较小。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介绍,患有重病、接受侵入性医疗设备治疗(导管、呼吸管等)以及长期或频繁在医疗保健机构住院的人群感染风险会增加。在受感染的住院病人中,估计有30%至60%的人最终会死亡。

 

另从有限数量的患者信息来看,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指出,近一半感染了耳念珠菌的患者在90天内死亡。

 

但并不是所有死亡都可以直接归咎于耳念珠菌。美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家梅根·莱曼(Meghan Lyman)表示,被耳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往往面临着其他多种健康挑战,因此耳念珠菌可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也有可能与其他不良因素一起加速了患者的死亡。

 

耳念珠菌为何在美国迅速传播?

 

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检测出耳念珠菌病例。美国于2016年发现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此后临床病例数每年持续增长。

 

在2020年至2021年,耳念珠菌在美国医疗机构中迅速传播。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2019年全美报告耳念珠菌感染病例476例,2021年感染病例达1471例,2022年,感染人数进一步上升,达到2377人。

 

耳念珠菌已经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其中许多州的病例数量很少,但在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得克萨斯州以及佛罗里达州的病例密度尤其高。


耳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的耐药性。图/视觉中国


导致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数增多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卫生保健机构没有做好一般的感染预防与控制等。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指出,就眼下病例激增时机和公共卫生调查结果来看,新冠疫情期间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系统的压力,加剧了耳念珠菌的传播。

 

《纽约时报》指出,随着注意力更多转向新冠疫情,医疗机构对耳念珠菌的筛查重视程度降低。此外,耳念珠菌倾向于附着在护理服、手套以及其他个人防护装备上,理想情况下,这些装备应该经常更换,但由于供应短缺,这些装备在新冠大流行期间被重复使用。

 

“我们那时都在担心新冠疫情期间会发生什么,可以说(耳念珠菌)的传播令人担忧,但并不令人惊讶。”莱曼表示。

 

此外,气候变化或是导致耳念珠菌感染变得更加普遍的另一个诱因。2019年,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会期刊《mBio》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多数真菌喜欢生活在较低温度的土壤中,但随着全球气温上升,耳念珠菌被迫适应更高的温度,这可能使真菌更易在36℃至37℃的温暖人体中繁殖。

 

莱曼表示,病例的迅速增加和大面积的地理传播令人十分忧心,强调要继续监测,扩大实验室容量,加快诊断检测以及坚持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2018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检测出耳念珠菌,这是我国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截至2020年8月,中国公开报道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报道数量有25例。

 

相关科室专家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表示,对于进入过“疫区”后回国的人,回国前后,一定要认真清洗身体与衣物,并进行消毒,不要接触有免疫力缺陷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目前来看,耳念珠菌在我国发生仍属个案,并且没有集中暴发案例,所以无需过度担忧耳念珠菌所带来的威胁。

 

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