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不休》海报。

由青年导演王晶执导、贾樟柯监制的现实题材电影《不止不休》已于3月24日在全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初出茅庐的报社实习记者韩东(白客 饰)试图通过一篇报道,去改变一亿人命运的励志故事。影片中记者群体对真相的坚守,更是致敬了很多在困境中怀揣梦想坚定向前的普通人。导演王晶告诉新京报记者,他拍这部电影最希望能够让观众感受媒体人的情怀,相信事实真相的力量:“《不止不休》到今时今日都在影响我看待世界的方法,记者这个职业给人带来了很独特的思维方式,因为要对自己的表达负责,要以非常严谨的态度做事。热爱媒体行业的人,他们不会满足于表面上的结果,永远会多问一句为什么,去试图寻找背后的真相,这种不放弃的精神,让人感动。”

【创作】
通过记者的视角看那个时代

作为一部讲述记者行业的现实题材电影,对于王晶来说,《不止不休》的诞生可谓是一种缘分使然,在他看来,媒体和电影这两个行业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缘分:“现在以媒体行业为主题的电影是比较稀缺的,因为影片出片方之一的陌陌影业有很多同事都是资深媒体从业者,他们对这个群体有感情,也有独特的认知,我们希望有一部电影能记录这一群人,自然也能碰撞出很多火花。因为做电影也好,做媒体也好,大家都有一种相似性——通过一双眼睛看这个世界,当我们能够通过一个记者的眼睛看那个时代,看那个社会,对导演来说就是找到了一个最好的视角,无疑,这是能达成所有观众共识的题材。”

《不止不休》剧照。 白客饰演的韩东乔装打扮后在煤矿暗访。


在大量的素材搜集和寻找过程中,王晶逐渐决定《不止不休》要讲述一个怀揣新闻理想的媒体工作者追寻真相的故事,这名记者试图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改变一部分人的命运。为了真实还原当年的媒体工作环境与记者工作状态,王晶和创作团队大量采访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搜集了大量现实材料,他笑着说拍这部电影,自己获得了巨大的宝贵财富:“我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做导演最幸福的是你能在每一个项目中体验到不了解的事情,当你完成一部电影时,大概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半个专业人士,人生也会因此丰满。当我决定要做一个关于记者的故事,就决定了这个电影既有独特性,又有普遍性,拍摄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在媒体行业里摸爬滚打的记者前辈,与他们成为朋友,听他们的所见所闻,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看世界的方式。”

【还原】
带着美术组前往新京报社采风

王晶笑着与记者分享他在采风过程中的趣事,为保证真实还原媒体人的状态,他带着美术组前往新京报社采风了一段时间,笑着说电影里报社的装潢等细节都是从新京报社的工位上“偷来的”,“有趣的是,每一个记者的工位上都会放一些好玩的东西,因为大家都在忙,有些工位上没人,但你可以通过摆放的东西想象到坐在那个位置的人是什么样的。虽然我们很难回到过去,但并不影响创作,我们找了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记者聊天,他们给我们带来很多想象空间:难得一见的采访经历,生动形象的社会百态,对我们来说这都是巨大的财富。”他说,为了促使演员能够无限接近角色,白客等主创还专门到报社上了一段时间的班。

《不止不休》剧照。周野芒饰演报社主任。

【表演】
白客就是“记者”,张颂文的存在就是惊喜

《不止不休》要在景别、素材上还原历史,尽量呈现真实,而谁来“成为”记者成了最大的挑战。王晶坦言,在最初创作剧本,哪怕是制定最早的概念海报时,都没有确定一张具体的面孔、确定这个人是谁。他说,选择这名演员的标尺,在于他像不像记者,且是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个既普通,但所作所为并不普通的人,寻寻觅觅中,他发现了演员白客:“考虑过很多人选,但白客是我想象中最像的一位,他身上有种难能可贵的气质,不善于言表却情绪热烈。比如在(北京)首映礼上,他因为郑渊洁老师的发言流泪(因为郑渊洁说自己写的一篇小说让白客喜欢,于是白客就将书名《白客》作为艺名,小时候白客看郑渊洁的书,长大了郑渊洁看他主演的电影,这是一种跨越时间的‘沟通’)。白客是重情的,他有能力让你相信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包括他眼神中的那种坚定,在电影里,他就是那名追寻真相的记者韩东。我们拍摄过程中有很多场戏,一喊开拍后都没有办法说话插话,因为那些时刻,他们(这些媒体人)都相信了自己就是角色本身。”

《不止不休》剧照。张颂文饰演资深记者黄江。

除了白客,在片中饰演资深记者黄江的张颂文,更被王晶认为是“存在即惊喜”:“在我看来出色的演员有两种,一是有既定目标之后,他可以在表演过程中把这个目标准确表演出来,不管拍多少条都可以精准呈现;另一种则是自由(表演),他们生活在当下,每一次都给你新鲜又合理的呈现。电影的每场戏会拍不少条,观众看到最后的成片是我们从很多条里选出来的,但张颂文就是一名自由的演员,他贡献的表演,远远不只是我们呈现的这一条。”

【对话】
《不止不休》最想找到的观众,就是媒体人

新京报:电影中加入了很多纪实短片,回顾往昔,引导剧情,这是一种怎样的设计?
王晶:这大概是我个人的美学爱好,我心里对纪录片或是纪实片是有执念的,我相信再好的剧本都比不过现实素材,现实永远能给你意想不到的东西。在电影中大家会看到像纪录片一样的段落存在,是因为我相信真实的情感,不做设计,不做预判,不做定论,这些采访片段是真实发生过的,是我没办法设计的台词,如果将当年发生过的,比如乙肝群体们的真实感受呈现出来,这是对现实的敬畏之心,比我写出来的任何台词有力量。

新京报:故事发生在2003年,在去取景还原时代时遇到过什么困难?
王晶:说起来难,其实也不难,我们需要明确找到那个时代典型性的符号,将当年的特质呈现在电影里。好在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可以通过电脑上购物网站买到你都无法想象的旧东西,再把它们用在电影里。但比起置景,更难的是还原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我们这次还找了几十个真正的媒体工作者在片中表演,这也让演员能够相信正处于那个时代环境。另外,最近看过电影的观众会对参与到电影里的每一个演员,哪怕只出场演了一场戏的贾樟柯导演,都会报以肯定或是掌声,我很欣慰。

《不止不休》剧照。贾樟柯客串出演。

新京报:也有一些评论认为影片最后的结局略仓促,记者韩东的报道究竟有无引发反响,对结尾的戛然而止你作何解读?
王晶:作为导演,无法左右观众如何看待电影,大家都希望从电影里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乙肝携带者群体,确实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我非常赞同的观点是,任何东西都会过时,但现实不会。比如最后我在画面上呈现“不止不休”,其实是说我们看待当下的一部电影也好,看待生命也好,看待社会也好,不应该把眼光放在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是不是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困境不会过时,希望也不会过时。我们没法回到那个年代重新生活,也没法和困境里的人完全感同身受,只是希望大家看完电影,不是在纠结具体的事情没有解决,而是明白“这世界上的事,有哪一件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新京报:也就是你所说要更注重“记录”的力量?
王晶:是,每部电影都可以映照当下,就像记者做报道,做记录,把发生过的事情记下来,总有人会回忆。我还想说,每部电影都要找到自己的观众,我觉得这部电影最想找到的观众,其实就是你们媒体人。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