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22年全球汽车笼罩在半导体供应链瓶颈、原材料上涨等寒意之中,奔驰、宝马、奥迪业绩指标仍展现出强劲水平,净利润保持高点。

综合德系三强各自交出的2022年成绩单来看,2022年梅赛德斯-奔驰的吸金能力更胜一筹,奥迪排名第三;在销量上,宝马集团位居三家之首,但仅有梅赛德斯-奔驰实现销量正增长;在电动化布局上,三家车企不约而同地强调电动化是其未来核心战略,提速电动化。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德系三强2022年财报发现,一是盈利成为财报的主旋律;二是豪华车企正从规模向高溢价转型;三是业绩增长也为其带来充沛的现金流,能够支撑他们电动化和数字化的转型。

宝马以量取胜,奔驰最赚钱,奥迪略逊一筹

从奔驰、宝马、奥迪(BBA)去年的成绩单来看,各家表现略有参差。

从销量表现来看,宝马集团在2021年实现销量超越奔驰之后,2022年再度摘得全球豪华车销量桂冠。具体来看,宝马集团总销量为239.96万辆同比下跌4.8%;奔驰乘用车去年总销量为204.07万辆,同比增长5%;奥迪品牌去年全球销量为163.86万辆,同比下跌3%

从数据对比来看,奥迪与宝马和奔驰的销量差距仍在扩大,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分析称,主要是奥迪中高端产品销量相对前两者要小一些。此外,奔驰实现销量正增长,奥迪跌幅最小。


与销量排名不同,业绩排名不同,去年BBA三家吸金能力最强的是奔驰。2022年营业额为1500亿欧元,同比增长12%。息税前利润为205亿欧元,同比增长28%。净利润共计148亿欧元,同比增长34%。奔驰也成为BBA中全年营收最高的车企。

奔驰集团首席执行官康林松表示,利润的增长源于集团在2022财年进一步聚焦豪华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业务、成本的严格控制措施。

宝马集团全年总营收1426亿欧元,同比增长28.2%。汽车部门营收1236亿欧元,同比增长12.9%;息税前利润为235.09亿欧元,同比增幅为46.4%,净利润为185.82亿欧元,同比增长49.1%。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2022年仍为宝马最大的汽车市场,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为418.81亿欧元,同比增长65.3%,占总营收的29.3%。

奥迪在销量、营收、息税前利润上不及宝马和奔驰,但销售利润率表现不俗。2022年奥迪销售收入达618亿欧元,同比增长16.4%;营业利润为76亿欧元,同比增长近30%,创下历史新高;销售利润率为12.2%。奥迪方面将其归功为持续且有效的危机管理、良好的价格定位和旗下宾利等品牌的业绩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BBA三家财报中良好的价格定位和“合力”成为关键因素,去年1月1日起宾利汽车正式并入奥迪,宝马集团也在去年并表了华晨宝马,奔驰方面则迎来戴姆勒卡车业务拆分后的首个完整财年。

对于BBA业绩表现,张孝荣认为,一方面是成熟的车企能够应对市场变化,并根据市场趋势调整策略,中国市场有力地支撑了BBA的发展;另一方面中高端车型利润较大,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冲击较小。

巨资布局,争夺电动化未来

要说在奔驰、宝马、奥迪三家财报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一定是电动化。

从新能源车型销量来看,去年宝马在全球市场纯电动车销量为21.5万辆,同比增长超一倍,在总销量的占比为9%;去年奔驰纯电车型销量同比增长67%至149227辆;奥迪去年纯电车型销量为118196辆,同比增长约44%,其全球电动车份额也增至7.2%。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说很多新兴品牌都在快速上量,但宝马并没有流失市场份额。而对于纯电动车的发展,齐普策坦言,电动车的发展要有盈利才能持续,如果一个车企不能保持盈利,那就说明这个企业存在重大的战略性问题。

随着全球电动化转型升级加速,豪华三剑客继续加码布局。

宝马计划今年纯电动车型将是其主要销量增长点,纯电动车型将占到集团全球年度总交付量的15%,并首次公布了新世代车型的计划,将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投产新世代车型,在随后的24个月内将有至少6款新世代车型实现量产。齐普策表示,电动化转型是稳定和平衡的发展,为了保持竞争力需要保持高效率并做好平衡。

奥迪方面则表示,首款PPE平台车型Q6 e-tron今年下半年将亮相,新车先期将以进口方式引入中国市场,随后将在奥迪一汽新工厂投产;未来五年电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投资约为280亿欧元。奥迪CEO杜思曼透露,2024年和2025年将以新品推出的方式在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开启新一轮攻势。奔驰计划在2025年实现插混和纯电占比达50%;为加速电动化转型,计划投资数十亿欧元。

张孝荣表示,在中国市场,目前BBA新能源车销量加起来还不到头部企业的零头,目前属于第三梯队,新能源车主导车厂未来,BBA仍需要加大转型力度;现在正处于全球汽车工业向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点,BBA要保证自身市场份额,需要将中国当成主场,进一步加大投资规模和市场开发力度。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琳琳
编辑 徐超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