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晚间,中国生物制药公布2022年度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7.8亿元,同比增长7.1%;经调整归母净利润29.9亿元,同比增长16.4%。在医药行业整体增长承压背景下,中国生物制药通过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使销售管理费用率由2021年的47.3%降至2022年的43.7%,对利润增长功不可没。
 
抗肿瘤药2022年营收近92亿元

中国生物制药旗下产品包括多种生物药和化学药,在肿瘤、肝病、呼吸系统疾病、外科/镇痛等多个治疗领域处于优势位置。其中,抗肿瘤用药2022年收入91.9亿元,同比增长14.3%,占营收比为31.9%,是为业绩贡献最大的板块。外科/镇痛、肝病、呼吸感染领域的收入分别为48.8亿元、38.4亿元和29.2亿元,占营收比分别为17%、13.3%、10.2%。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成为国家医保局推行的常态化工作,2022年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中,中国生物制药11个竞标品种共有9个中标,是中选品种最多的上市药企之一,且中标品种多为新上市产品,通过集采后有望借助销售份额的迅速提升弥补价格的下调。2022年,中国生物制药新产品(五年内上市的产品)收入125.1亿元,同比增长19.8%,占营收比43.5%。中国生物制药旗下年收入5亿元以上的仿制药产品(独家产品除外)均已纳入集采范围。中国生物制药表示,尚未纳入集采范围的仿制药存量业务已经见底,集采风险基本出清。
 
另外,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中国生物制药持股15.03%的科兴中维新冠疫苗2022年销量下降,盈利低于2021年,这导致中国生物制药联营公司及一家合营公司实质股东应占亏损约1.2亿元。
 
近年来受到药品集采常态化,利润承压、人工等因素的影响,药企在加速转型,寻找新增长点的同时,也面对着“降本增效”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大型药企纷纷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对冲市场不利因素影响。
 
业绩报告显示,中国生物制药去年销售管理费用为126亿元,较上年基本持平,但费用率降至43.7%,同比下降3.6%,促进了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营销总人数增长2500人的情况下,主要企业人均营销产出同比增加约5%。其中核心企业正大天晴一线营销人员人均产出较上年增加7%左右。采购方面,正大天晴通过推行集中采购协同谈判,去年实现降本增效1.9亿元。
 
创新药收入同比增长20%
 
2022年,中国生物制药创新药收入67.5亿元,同比增长20%,占营收比23.5%;研发总开支约44.54亿元,占营收比约15.5%。其中,创新药及生物药的研发投入占比超74%。集团共有在研产品103个,其中53个抗肿瘤用药、12个肝病用药、26个呼吸系统用药、12个外科/镇痛用药,共涉及1类创新产品58个。中国生物制药预计,未来三年(2023年-2025年)四大优势领域将有11个创新药获批上市,四十余款在研创新药有机会在2030年或之前上市。
 
在肿瘤药研发方面,中国生物制药共有40个肿瘤领域的创新候选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4个上市申请阶段的产品、4个进入三期临床的产品。另外还有15个肿瘤领域的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候选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预计未来三年将有8个创新药和11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
 
肝病领域研发管线上,共有8个肝病领域创新候选药物处于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4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处于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预计未来三年将有4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
 
呼吸系统领域共有10个创新候选药物处于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16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处于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6个处于上市申请的产品。预计未来三年该领域将有1个创新药、8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上市。

外科镇痛领域有3个创新候选药物处于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其中2个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另有10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候选药物处于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预计该领域未来三年将有2个创新药和9个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
 
中国生物制药表示,将继续围绕“组织整合、全面创新、国际化、数字化”四大战略,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运营效率,加速推动海内外合作,实现2030年千亿港元的营收目标,成为世界级创新医药集团。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