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把洱海保护好,又要让农业产生更高的价值,为农民增收……2023年春天,在云南大理,苍山洱海边的古生村里,一场汇聚了全国多所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大会战”已经全面开启。

 

古生村是一个有两千年历史的白族古村落。202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带着团队里的老师和学生,在古生村里驻扎了下来。

 

最初,张福锁和团队的师生们,只是想要打一场洱海保护的“攻坚战”,但一年多来,目标渐渐变得更明确了。他们觉得,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让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一个“农业绿色高值发展”的新模式。而这个新模式如果成功,将会给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带来更加深远的改变与影响。

 

为此,一年多来,这个名叫古生村的小村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和生态环境专家以及他们的研究生200多人。他们常年驻扎在这里,监测水质、土壤,开发新的绿色智能投入品,引进新的农作物和品种,开启了一场“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的“大会战”。

 

古生村外的油菜田中,张福锁院士为村民和学生上田间课。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院士的田间课,地头的两会精神宣讲

 

“我去年在村里住了280多天,可是前些天我回北京了,你们不知道我干什么去了,其实我是去参加两会,现在给你们讲讲两会的故事和精神。”3月25日,古生村外,张福锁戴着草帽,站在一片刚刚度过花期的油菜地旁边,对身边的村民、研究生说。

 

张福锁院士。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张福锁是两会之前才从古生村赶回北京的。尽管他工作的中国农业大学就在北京,但过去一年中,他和团队中的老师、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苍山与洱海间的小村庄驻扎。两会之后,他把两会的精神带回了村里,向村里的村民和驻村的老师、学生宣讲。

 

对村民的讲述中,他更多集中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古生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过去以种植水稻、烤烟、大蒜等作物为主。随着近年来洱海保护工作的推进,村里的农业产业也在转型,从过去大水大肥的经济作物,转向绿色作物种植。张福锁非常关注村民们的绿色生活,“这些年来,大家对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等已经有了很好的观念。但饮食中,高油高盐的问题还不少,这样的饮食对健康并不好。而且生活垃圾中的油脂也比较多,会给环境保护造成压力。我们生活在西南最美的村庄里,苍山就在村后,洱海就在眼前,保护这里的环境,本身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活。”

 

而对学生们,除了传达两会精神外,他还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更快适应,把地种好。“去年我们来的时候,这里的油菜很瘦弱,几乎没什么收成,拔下来一看,根系特别弱,扎不下去,当然没收成。今年就种得很好,油菜很壮,结荚也很多,看起来收成应该不错。”张福锁说。

 

为了保护洱海,农大的师生来了

 

云南大理苍山洱海的美景闻名遐迩,但近年来,洱海也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原本清澈透明的洱海,一度被蓝藻侵占。

 

2015年,大理当地展开洱海保卫战,保护这片珍贵的碧波绿水,但效果并不明显。张福锁团队成员、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丛汶峰介绍,洱海边上有城市和大量的乡村,最开始当地以治理排污、生活垃圾排放等为主,做了很多工作。村里的环境和污水管理、垃圾分类等都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洱海的水质却没有显著改善。于是,有很多人认为污染可能来自农业。

 

“土壤是一个‘黑箱子’,大家看不到土壤中的情况,所以很容易被认为是污染的来源。”丛汶峰说。

 

常住古生村科技小院的丛汶峰教授。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为了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面源污染问题,当地出台“三禁四推”的政策,全面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


“一个典型的结果就是,当地亩均年收入超过两万元的大蒜种植被砍掉了。因为大蒜这种经济作物,往往需要大水大肥。”丛汶峰说,“大蒜产业停止之后,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但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含量依然没有明显降低。”

 

2021年,张福锁带着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第一次来到古生村,在这里建立了科技小院。最初的目的,是治理洱海面源污染问题。

 

张福锁是科技小院的创始者,从2009年创建第一个小院至今,这个把课堂和实验室搬进乡村、农田的模式,已经覆盖全国,建立了一千多个科技小院。入驻古生村之后,他们像以往一样,住在农民家中,开始考察、检测土壤、河流和沟渠等,寻找治理面源污染的办法。

 

三万多次取样,发现污染治理的盲点

 

科技小院进入古生村后,开始全面监测、调查洱海流域治理数据,他们在洱海边上的白族小村庄古生村建立了科技小院,和云南农业大学、大理州人民政府共同成立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一群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在这里开启了一场“科技大会战”。

 

古生村科技小院。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在洱海边上,古生村及附近的五个村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域。五个村落从苍山脚下一直延伸到洱海水边,面积约为4.8平方公里,多条河流穿过。相对平坦的地形,使得这里的农业生产较为集中,在大蒜产业被砍掉之后,水稻和烤烟是这里的主要作物。

 

“农业面源污染,通常来自村镇生活污水、农村固体废弃物、农田农药化肥、水土流失和暴雨径流等。在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一些被溶解的或者呈固体状的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会从非特定的地域流出并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与地下渗漏进入受纳水体中,从而造成污染。”张福锁团队成员、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金可默说。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金可默。韩朔 摄

 

随着调研和检测推进,师生们发现,其实污染远不止来自化肥农药,“当地推进有机肥施用,人们通常会觉得,有机肥是绿色的,但实际上,并不总是如此。有机肥中也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施到地里之后,如果不能及时分解,被作物吸收,同样有可能随雨水进入地下水、河流、湖泊中,引起面源污染。”古生村春季温度较低,有机肥分解很慢,大量元素积累在土壤中,等到雨季来临,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就可能被雨水带进洱海,影响水质。

 

在发现有机肥污染问题的同时,科技小院的师生们还发现村庄可能是面源污染监测的盲点。事实上,经过几年的治理,村庄的环境卫生已经很好了,当地也认为村庄治理好了,问题在农业。但调查发现,5毫米的降雨就可能形成径流,携带垃圾桶、垃圾站、房前屋后等地的污染物进入洱海。金可默表示,“2021年一年中,我们以0.3平方米为单位,进行精准检测,在4.8平方公里内,取样三万多次,发现农业污染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农村污染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低。这也是张福锁院士和团队成员们,一直在给村民讲绿色健康生活的原因之一。”

 

在苍山洱海间,开启一场大会战

    

尽管地处1900米的高原,但云南温暖的气候,苍山洱海独特的环境,仍让古生村每年可以种植两季作物。在古生村周边,人们把种植季节分为大春和小春,大春从四五月份开始,一直到十月份左右,小春则主要集中在春天。

 

保护洱海、治理面源污染的“攻坚战”,在村庄和农田同时开始。在村庄,张福锁和团队的师生们,调查村民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为他们设计健康的膳食。而在农田中,他们开发和推广新的绿色种植技术、研制绿色智能肥料配方、引种新的经济作物。

 

洱海和旁边的村庄。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一年前,我们想着做好洱海面源污染治理,一年以后,我们想法变了。”金可默说,“张福锁院士为古生村的科技小院设计了三大任务,或者说‘三大战役’,洱海水质保卫战、高值农业攻坚战和乡村振兴阵地战。”

 

古生村是一个拥有1400多人口的大村,但缺乏产业,致使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原本的大蒜种植也因为保护洱海而终止。“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把洱海保护好了,可洱海边的村民们却没有得到好处,反而要承担很多代价,那这就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的工作也是失败的。”张福锁说,“必须发展绿色高值的农业,让农民真正可以获益。”

 

在防治面源污染的同时,绿色高值农业的探索也开启了。团队师生,为古生村设计了多种产业模式,如稻油轮作、烟油轮作等。

 

在中国农大的师生到来时,当地政府曾在小春季节推广蚕豆、油菜等作物,在大春季节推广水稻、玉米等作物,亩产值每年只有三四千元,远不能与大蒜将比。

 

“必须引进和发掘高产值的作物。”丛汶峰介绍,“我们在农业发展上制定了两大目标,一个是氮排放减少30%-50%,一个是农业产值增值到每亩一万元以上。”

 

新的品种技术,用科技改变乡村

 

由于靠近洱海,古生村的农业生产受到重重限制,化肥被禁止使用,但如何保证农作物的营养元素供给呢?

 

团队成员、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徐玖亮告诉记者,在古生村,提高产值和降低排放是同时进行的,他们对古生村的土壤进行了检测,意外发现,这里的土壤中,养分含量很高,有机质含量达到5%,比黑土地的3%还高。这意味着,这是一片真正的沃土,在这里种植作物,并不需要更高的化肥、有机肥投入。

 

在村里,徐玖亮负责水稻种植和产值的提高,在检测土壤肥力之后,他们开始设计更有针对性的绿色智能肥料,“我们联合肥料企业,设计了针对性的肥料,氮含量可以降低11%,磷含量降低50%以上,肥料成本降低60%以上,再加上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等,总体成本可以降低40%以上,但产量和品质反而上升了。当地水稻平均亩产在680公斤左右,使用我们的肥料和技术之后,去年测产的结果显示,亩产达到了808公斤。”

 

对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来说,减排、节本、增产,带来的效益,其实远远超过他们实现亩产值一万元的目标,而更多新的探索还在不断进行。

 

引入新作物即是其中之一。丛汶峰介绍,团队引入了一种新的富硒油菜品种。这是一种菜油两用的油菜,在冬季12月份左右,即可采摘油菜薹,采摘之后,油菜还会继续开花结实,收获油菜籽。去年12月份,古生村的油菜薹首次采摘,由于品种品质优良,且是富硒产品,因此很受市场欢迎。再加上油菜籽、水稻等,亩产值两万元的目标不难达到。

 

科技小院的师生们进行不同技术实验的油菜地。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对古生村大米的产值提升也在进行。徐玖亮告诉记者,古生村种植的软香米品质很高,口感很好,但是由于缺乏推介和更加畅通的市场,价格一直不高。为此,他们通过各种平台,宣传古生村的大米,提高大米的价值。

 

开完两会、回到古生村的张福锁,对此同样感触颇深。在田间课上,他对学生和村民们说,在两会上,他应邀和一位网红进行了一场直播带货,3个小时中,访问量达到1300万,“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向他们学习,努力讲好我们的大米故事,让我们的优质大米,获得更高的收益。”

 

从舒适圈走出,在乡间田野做科研

   

2023年的春天,古生村显得格外热闹,每天都有大巴往来村里,带来许许多多的观摩者、游客、学生和老师。3月26日,一场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天刚蒙蒙亮,就有几辆大巴进村,停在古生村中心的大榕树附近,车上下来的人们,很快散入到村里的各个角落。

 

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墙上,写着中国农大的校训。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一年前,张福锁和团队的师生第一次到来时,这里还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落。由于不在景区的核心,苍山洱海的美景,也没有给村庄带来多少收益。但一年后,村里的故事和变化,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科技小院的模式,也吸引了众多的农业科研单位和涉农高校,甚至是涉农企业。如今在古生村,科技小院已经不是中国农业大学独有的项目,来自云南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大理大学等多所高校在这里建立了科技小院,还有农业企业建立的科技小院等。古生村科技小院的数量已经超过14个,仍有新的小院在筹备中。

 

大量的科研人员、老师和学生进入古生村,为古生村带来的不仅是人气,还有收入。今年,村里有年轻人开始回归,不再外出务工,而是在村里做起了生意。也有留守的老人改造自家的房子准备出租,以此增加收入。

 

而科技小院最初的目标,如面源污染防治、绿色高值农业、乡村振兴等,都在以更快的方式实现。张福锁告诉记者,目前古生村周边,已经有全国数十个涉农单位汇聚,从事各种各样的研究和探索,“大会战”的格局已经形成。

 

“在洱海周边,古生村和附近的几个村落,共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片区,这里村落聚集、地势相对平坦,农业形态丰富,作物品种多样,不论是探索保护洱海的方法和经验,还是建立绿色高值农业模式,或是乡村振兴,都是非常适合的试验区。”张福锁说,“在这里获得的经验,形成的模式,可以更好地推广到洱海周边的地区。在农业农村的发展中,兼顾生态与发展,帮助这里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更快地走向现代化。”

 

在洱海,这一愿景正在逐渐实现,徐玖亮告诉记者,他们在2022年探索形成的绿色高值种植模式,今年将推广到2万亩,在大理市和洱源县各推广1万亩。金可默则说,他们推广的目标是整个大理州,“希望能够真正给农民致富找到出路,探索出一个更加高值又绿色的农业模式。”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