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起,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近三年来,全国组织近500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普查调查工作,他们来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机关、企业单位等,基层社区(村)人员、志愿者等也参与其中,共获取全国灾害风险要素数据数十亿条。


普查过程中,基层普查员承担了主要的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和调查工作,通过逐级上报的方式,最终汇交到国务院普查办的数据库。


调查之前先“清查”

 

“80后”杨健是福建省连城县一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应急管理部门的基层普查员,因为本身从事应急管理相关领域工作,作为技术支撑参与了普查。

 

“我当时参与了应急管理部门的调查工作,包括承灾体调查、历史灾害灾情调查、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旨在摸清全县公共服务设施、危化品企业、公共服务系统等重要承灾体信息、孕灾环境、历史灾害灾情信息,掌握自然灾害重点隐患情况,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作为牵头部门,除了调查,我们还去村、社区里进行了普查的培训和宣传工作。”他说,调查前首先要清查,“2021年8月15日,我们完成了全县的清查工作,主要是协调导入、审核并上报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名称、地址、位置等的基础数据,同年12月完成了全部调查工作。”

 

江西省濂溪区虞家河乡虹桥社区党支部的纪检委员尹双凤主要从事家庭减灾能力的调查工作,她被分到了40户居民,主要了解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的减灾能力,提醒居民注意安全。

 

调查过程中,她和同事对辖区内的空巢独居老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走访,对老人家中的插座、电线、天然气阀门等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老人家中电线有老化的,就及时提醒更换,还向老人宣传正确用电、用气方法及发生火灾后如何报警、如何逃生自救等知识,增强老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根据多年经验,她把辖区内48个灾害风险隐患点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次,实施“高风险点严密盯守、中风险点密切跟踪”的防范措施,一对80岁的空巢老人成了她的重点关注对象。“他们的住房破旧,紧贴陡坡,唯一的进出通道是一个不足2米宽的弄道,一下雨我就放心不下,总要过去看看。”

 

山路十八弯,有人忍不住吐出来

 

杨健负责的连城县是革命老区和客家文化名城,地处福建西部山区武夷山脉南段,山区众多,以洪涝、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主。

 

调查过程中,他和同事们常常需要深入偏远之地。“连城县有个莒溪乡,当地人分为‘内山片’和‘外山片’,内山片在山窝窝里,是真实的‘山路十八弯’。”

 

每次上山,杨健和同事都要开两个多小时的车,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到家。驾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一些同事中途受不了会直接吐出来。有时到了村里,他们会发现只有两三户人家。

 

尽管如此,亲自去现场仍是必要的。“按要求,村、社区必须设立避灾点,每个避灾点我们都要去查看,看它是否规范、能容纳多少人、有没有应急物资储备。哪怕只有几户人,具备了防灾减灾能力,就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杨健说。

 

“每到一个乡镇,我们会先召开一个动员会或培训会,一是动员当地村民积极参与普查工作,二是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杨健说,“当地的村干部很多都是早上5点从家里出发,骑着摩托车耗时三个多小时到达会场,才能赶上八点半的会议。开完会他们还要立马赶回去,因为我们马上要去他们村里调查,交通不便,冬天又很冷,真的是很辛苦。”

 

尹双凤的工作同样不易。白天的时候,她要忙着处理社区的事情,晚上趁着居民都在家,她就去上门调查。“那时候每天晚上九点、十点才到家,家里人刚开始也不理解,后来才慢慢支持我。有点惭愧,有时顾不上孩子吃饭,到家孩子都睡了,晚上我工作饿了就在路边的店铺买个饼吃。”

 

让杨健最为印象深刻的是,2021年冬至,他和同事正好去村里调查,那时天很晚,经过一家小吃店,老板娘给他们每个人煮了一大碗汤圆,没收他们的钱。“当时觉得非常感动,普查工作虽然辛苦,但很多村民都理解,知道这个事情是有意义的,他们也愿意去支持你。”

 

多方核实,确保数据准确

 

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是普查中的难点和重点,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数据和资料会出现缺失、陈旧等情况。

 

“我们要统计1978年到2020年的历史灾害数据,有些数据太过久远,好不容易在档案馆里找到,可由于部门改革、人事调动、没有留存电子档案等原因,部门没有相应数据支撑,数据就不能用,需要花很长时间溯源。”杨健说,“有时候,部门之间的口径不一致,会导致数据失真。”

 

“另外,减灾能力里有一项应急预案,很多村民可能都不知道是什么,我们需要耐心讲解,做知识普及。有的村民打印机、电脑不会用,提交的资料就会存在一些缺陷,我们也会耐心地跟他们讲清楚,带他们重新把数据整理一遍。”他说,为确保数据准确,一方面,他们尽量多方核实,另一方面,还要将资料和外出调查的数据相结合。

 

同样,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尹双凤坚持负责的每户必到,面对面向居民宣传灾普工作、填写《家庭减灾能力调查表》。走访过程中,她边询问边记录,回到办公室后,把搜集的材料整理归类,制作成各类台账清单,确保她负责的安全风险管理等工作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在杨健的印象里,最繁忙的时候是数据核查阶段。“系统会在固定的时间节点关闭,在系统关闭之前,我们必须完成所有的调查工作,并且保证数据准确。那段时间我们经常核查到凌晨一两点,花费了不少时间。”

 

提高安全意识是一项长期工作


如何看待普查的意义?杨健认为,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至少能明确自家的隐患底数,更好地制定防灾减灾策略;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能够增强自救互救的意识。“很多人不知道,发生滑坡、泥石流的时候,逃生方法是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滑坡、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森林火灾,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对我个人而言,通过此次普查,能够了解到百姓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减灾能力如何,哪些知识点是盲区。”


对于尹双凤来说,普查的过程也是深入了解社区居民需求的过程。“一些老人,儿女也不在家,我就提醒他们注意用电安全,他们也特别开心,把我当成了他们的女儿。”


尽管调查主体工作结束了,但作为一名普查员,他们的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杨健表示,在做评估和区划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去核实、修正数据,这些工作依然在持续。“省普查办会不时向下一级普查办收集意见反馈。省里的评估区划出来之后,也要向各个县区征求意见,我们要提出相应的建议。”


“不只是普查,提高安全意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尹双凤说,“我们社区建立了应急群,每次下大雨或者其他天气状况,都会及时转发到群里。每个月我们也会上报社区的风险隐患点,有危房会帮助居民登记,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