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网友晒出自己或家人“二阳”的经历。


根据中疾控近日公布的数据,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20日降至2661例;检测阳性率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20日为1.7%。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各省份报告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2022年12月19日的最高189万波动下降到2023年4月20日的1.6万。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20日阳性数降至79例(阳性率为0.5%)。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于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 


从核酸及抗原阳性检出趋势看,相比半个月前,近期报告数有些微的上涨,但涨幅不明显。从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和流感病毒阳性率变化趋势看,从3月19日起,新冠阳性率持续小幅升高,从3月19日的1.9%上升至4月16日的3.2%。


此前有专业观点认为,春节之后,第二波高峰将在今年上半年到来,但目前的“波峰”并不明显。


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教授孙亚民表示,第二轮高峰可能仍会有,其流行特点会受病毒演化影响。在没有一个更强势的毒株出现的情况下,感染高峰曲线可能从第一轮的“高而陡”拉成“矮而长”,也就是传播较慢,单日检出较少,对医疗系统冲击较小,慢慢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传染病。


追问1
“二阳”症状轻重与“一阳”有多大关系?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者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联系。通常来说,第一次感染后有了免疫力,再感染绝大多数都会相对轻一点。但每个人的症状取决于自体的免疫力,也取决于病毒类型、病毒量,是多重因素综合的结果。


追问2
需要补打疫苗吗?


国家卫健委介绍,当前,全国整体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但新冠病毒并未消失,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仍持续存在。不同人群免疫水平还存在差距。


在此前疫情中,未感染且尚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未来仍存在感染并发展成重症的风险;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由于疫苗或病毒诱导的抗原刺激不足,免疫保护效果也明显弱于完成基础免疫后再感染获得的混合免疫。加之保护性抗体会随时间延长发生衰减,现阶段部分人群仍需接种疫苗,进一步强化自身免疫能力,补齐免疫水平差距,降低未来可能出现的重症和死亡风险。


对于感染人群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英国、德国等主要机构和国家均推荐在感染后3-6个月进行疫苗接种。从全球范围看,感染3个月后进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已是共识,有利于在后续可能发生的疫情中为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提供更好的保护。


研究结果显示,基础免疫后再经历自然感染的人群和已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通过多次抗原刺激,能够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对于此类人群,短时间内再次接种疫苗的效果有限,暂不需要继续接种疫苗。后续将根据病毒变异情况、疫苗研发进展等确定相关人群是否需要继续接种疫苗。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现阶段疫苗接种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补齐免疫水平差距,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需要接种疫苗的有两大类人群。一类是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包括3-17岁未感染且尚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的人群,以及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的人群(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另一类为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


追问3
国内变异株流行情况如何?


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4月20日,全国共报送32993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涵盖117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及其亚分支(构成比64.3%)和BF.7及其亚分支(构成比33.0%)等。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变化趋势图


共监测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603例,总体来看,北京和内蒙古以BF.7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海南、山西和天津两簇进化分支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及其亚分支为优势株。


各省份新冠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文中图片均来自中疾控官网)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