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余页的厚度,300多万字的容量,逾45000个词条……今年4月,《汉藏英社会科学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揭幕仪式在京举行。
 
这是一部首次以汉、藏、英三种语言对照(也有极少量拉丁文、法文等其他文种)为形式展开编纂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大词典,囊括管理学、宗教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等20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外加时事卷共21卷的内容。
 
据西藏大学官网介绍,“很多词条都是首次翻译。艺术学、体育学、统计学、经济学、语言学、考古学、图书情报等9个学科都是第一次系统翻译,具有前所未有的开创性。”

2023年4月,《汉藏英社会科学大词典》揭幕仪式现场。受访者供图
 
大词典被称作“藏文世界的新文化运动”
 
“比起自然科学类,对西藏地区来说,社会科学类词典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大词典副主编、西藏大学教授拉巴泽仁告诉记者,大词典在西藏社科界取得了较大反响,“有了这么一本覆盖面广的词典,艺术学、经济学等各学科的很多专业术语有了统一的藏文翻译,以后的工作就更好开展了。”
 
“作为中组部第八批援藏干部,我和团队开启了西藏发展研究的新领域。三年援藏能够留下什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大词典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表示,从理论体系、数据资源、团队平台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拓展是当时的答案。
 
“同时作为献给包括复旦大学钟扬等长眠于西藏的优秀援藏干部的礼物,也是事业的情结。” 除了个人动因,在杨丹看来,组织编纂大词典还将在学术、政治和国际方面产生意义。“已有的汉藏英词典多为语言文字类词典,远远无法满足藏区社会科学专业发展的需求。”他谈道,大词典被称作“藏文世界的新文化运动”,有利于推动藏文知识体系与当代社科知识体系的对接、西藏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构建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同时,大词典也将在反击“西藏文化灭绝论”、展现一体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貌,争夺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涉藏领域的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艺术学词条里的阿尔卑斯长号、艾美奖、奥斯卡,体育科学词条里的奥运村、冰球冰壶、肱二头肌,统计学词条里的阿诺德分布、叶斯定理、泊松回归,时事词条里的中国式现代化……诸如此类的专业名词被首次系统翻译。杨丹介绍,大词典的词条选取避免大而全,聚焦高使用率和高被引率的词汇。厚今薄古、厚中薄外、平衡基础与前沿是编纂结构比例强调的三个原则,“我们的研究属于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系统性的翻译能够展现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以及特定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对于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历时五年半、经六审六校
 
“当然,我们能够开始这个项目主要还是无知者无畏,没有想到这么难。”杨丹坦言,大词典的编写投入多产出低,属于“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自2017年7月启动、至印刷出版的五年半时间以来,前后有3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组织和远程协调难度大;此外,由于大家对词条的理解和藏语口音不同,翻译质量控制也存在不小的难度。

杨丹在揭幕仪式上介绍大词典编纂工作情况。受访者供图
 
拉巴泽仁回忆,认知、政治立场、柔性教育、素养和素质……许多词条的藏文翻译都经过了反复争论。以“星探”为例,“有人翻译成探测行星的人,有人说是寻找明星的人,我们结合通用的翻译方式,最终将它的解释确定为更广义的发现有潜力的人。”他表示,当大家意见不统一时,采用现有词典最常使用的翻译和新创翻译是两种解决方式,“比如‘音栓’的原有藏文术语不简练、也没有形成大众化,我们就对这一词汇的藏语表述进行了新造。”
 
一个词条的从无到有,会经历哪些流程?杨丹介绍,课题组制定了科学严格的编译及审校规则,以词条的藏文编译为例,各分卷主编完成翻译后,还将进行六轮审校修改:分卷主编内部审校-商务印书馆第一次审校-藏文总校审第一次审校-商务印书馆第二次审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审校-商务印书馆第三次审校。“为确保大词典的编译质量,商务印书馆在常规流程基础上,专门设置了一个增补流程,强化审校方式。结项时,针对专家提出的问题,我们也迅速做了回应和修订。”
 
“国家”的翻译,让杨丹印象深刻。其解释分别出现在马克思主义词条、政治学词条和法学词条里,“我们在大词典中列出了三种英文的解释,country、state、nation,依次强调疆域、政治法律特性和民族国家特征,藏文则是用同一个词表达。编纂词典被称为‘囚徒的苦役’,但其实也是一次学术之旅,有利于推动学科均衡发展,因此以苦为乐。”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李文勇感慨,翻译词条最大的难度在于专业性特别强,“为了敲定一个最合适的表达,我们都会通过面对面交流、邮寄“花脸稿”、电话沟通、视频会议等多种渠道听取各方专家意见,有差异的地方大家一起讨论和斟酌,最后两年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审校上了。”他谈道,各分册主编和专家学者都是以家国情怀在做词条翻译,“大家日常中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都是挤出时间来做这个事情。”

大词典内页。受访者供图
 
服务民族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杨丹表示,大词典的编纂工作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遵循通用翻译规则,并尽量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学术方面的名词术语,避免解释性翻译因未能吃透原文而导致的走失本意、冗长拗口的情况。二是尊重藏文现有译法,充分参考目前已出版的汉藏翻译相关资源,积极采纳规范的新词术语,以利于词典间的规范统一。三是采取先简后繁的策略,大词典词条均为知识的基本框架词汇,不能涉及任何政治、宗教、民族问题。“现有的是‘专家词典’,未来我们准备开发泛专家词典,大众词典,甚至分卷本的词典。”
 
前言写道,大词典的定位是:汇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频、通用的学术词汇,对接藏文与汉英学术语言表达体系,服务民族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杨丹希望,这一成果能有助于传承和发展藏文化,推动西藏社会科学研究现代化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环喜马拉雅的语言文化桥梁,提升藏学研究国际话语权;推动边疆、跨境和周边研究的联动,促进学术协同创新。
 
新京报记者 罗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