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2023年4月22日至4月29日举办,在这弥足珍贵的一周时间里,来自全球各地的电影人齐聚北京,通过各种主题论坛、大师班、北京展映等形式参与了这场电影盛会。围绕本届电影节“光影共享,文明互鉴”的主题,业内人士在各抒己见时可以看出,电影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发挥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媒介。

在导演、监制黄建新看来,电影具有突破文化的力量,是一种能够通过视觉语言达到更深入浅出的沟通的方式。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表示,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中需要做一件事,就是中国电影的国际发行能力、出口能力、辐射能力需要增强,“我们要结交全球共同的朋友,共同的电影人”。《窃听风暴》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更是称:“中国是电影的天堂,是世界电影的未来”……这些金句良言都指向一个目标,就是要讲述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导演、监制陈可辛:
“电影最重要的是人物和故事”


导演、监制陈可辛    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4月21日,作为本届北影节项目创投终审评委主席的陈可辛在亮相红毯时,被问到对于优质的电影项目有什么评判标准,陈可辛表示:“电影是很主观的,是没有标准的,第一肯定是自己喜欢的。我觉得电影就是人物、人物、人物,还有故事,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其实别的都是外表,里面才是最重要的,能不能说到动人的故事。我也希望发现新的编剧、新的导演。”

导演、监制陈思诚:
“希望越来越多的电影节,能接受不同的电影类型”

导演、监制陈思诚

陈思诚监制的悬疑电影《消失的她》入围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主竞赛单元,4月24日下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强国国际合作论坛——以光影之桥,促文明互鉴”中,陈思诚表示非常感谢《消失的她》能入围“天坛奖”主竞赛单元,这也说明现在北影节在审片、选片上的日渐包容。“不管在电影本体、电影语言视听上,我们都能有更多的尝试,我希望今后电影创作不再有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大区隔,只有好与坏的区别,没有表达或不表达的区隔,希望越来越多的电影节能接受不同的电影类型。”同时他还特意说明自己正处于创作最丰沛阶段,要与全世界的新鲜事接轨,“我浑身上下的毛孔都在打开着,到现在也没有封闭自己,每一天起床后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获取整个全世界发生的新鲜事,各个行业的信息。电影是记录时空的东西,任何事物都不会被电影隔绝,都与电影有直接的关系。”

关于如何繁荣中国电影市场,他认为必须得从商业性的、市场化的角度,把观众的观影习惯再建立起来,让观众真正愿意看电影。“所以现在最焦虑的是如何捍卫住中国电影市场最重要的基本盘,既然热爱电影,不管是我们的创作者,还是真正的影迷们,大家都更应该从更高的产业维度保护和鼓励这个行业。”

摄影师、导演、作家杨凡:
“艺术面前,真善美最重要”

影师、导演、作家杨凡

4月25日,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迎来了第二场电影大师班,中国香港摄影师、导演、作家杨凡与嘉宾主持林文淇教授展开对谈。两人以“戏里戏外的流金岁月”为主题,追忆与探讨杨凡的艺术人生,鼓舞青年创作者们继续求索于至简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之路。

杨凡觉得,“在艺术上面真、善、美三个字是最重要的,做人一定要真,眼光一定要美,心地一定要善。我们在接触中华文化的时候,它的诗词、韵律,是我们自己在血液里面就领悟到的,所以我们要去爱它”。杨凡永远抱着一种观念:“我每次做一件事情的话,一定要突破自己,要在‘真我’里面再去寻找一个不同的我。我觉得很多画家画了几十年,也没有能走出自己的框框,只不过是在框框里面不停地改变。但我想要做得更好,这是我自己创作的准则。”

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中国是世界电影的未来”

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4月23日下午,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的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出现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大师班上,对于北京国际电影节和青年影人们,多纳斯马尔克给出了自己的寄语:“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了,我觉得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电影行业是非常棒的一件事,可以说中国是电影的天堂。中国的文化艺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认为这里会是世界电影的未来。中国政府非常乐意为电影产业提供支持,举办研讨盛会,这是非常积极的事。我也觉得在中国,青年影人们有非常多的机会,我相信他们能够开创电影行业的未来。”

导演、监制黄建新:
“把我们最有价值的文化拍出来,走出去”

导演、监制黄建新

4月24日,导演、监制黄建新出席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强国国际合作论坛——以光影之桥,促文明互鉴”,他谈到当下的国际形势带来许多困惑和挑战,而电影恰好具有突破文化的力量,是一种能够通过视觉语言达到更深入浅出的沟通方式。他认为在电影合作上,电影人之间是永远平等、没有隔阂的,也正是这种力量和追求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电影交流与合作。

对于如何看待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影片推向更广阔国际市场的问题,黄建新表示,我们的影片要想走出去,到全球,要在文化上做到能全球共性,要把我们最有价值的文化拍出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它的文化母本。文化母本最早建立在语言母本上,我们看经过翻译的电影台词时,总是觉得它没有那么微妙。特别是国外的喜剧电影,人家都笑翻天了,你却笑不出来,等翻成汉语你也笑不出来;我们的电影在国外放映也一样,台词翻成英文,(一些外国人)也笑不出来,母本极为微妙,这个东西很难替代,所以大家都在找共同的母本。如果你的母本是唯一的,在理解和传播上就很难,如果包含了共性的东西,就会比较容易。所以大家为什么都拍摄未来的、科幻的、灾难的类型片,因为在全球来看,容易理解,传达出来的很多意义能达成共识。当然我们希望可以把我们的文化介绍出去,那也要等到人们对我们的文化很渴望,很理解的时候。在传达意向上,电影还是作为一个最通俗的艺术形式,所以我们有两个梦,一个是我们能做好电影,让大家能感受到中国人的心态和方式,能感知我们的状态。另一个就是随着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在交流中,大家对我们的求知欲越来越大的时候,真正把最有价值的文化拍出来,走出去,到全球。”

谈到北影节的交流论坛越办越热烈,电影交易市场越来越活跃的良好态势时,黄建新笑着表示“求同存异”,“电影交易市场是电影节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交易促进和完成文化交流。电影论坛发展得非常快,因为人们会有一个基本的感觉,就是多交流后,总归能够找到共同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说的求同存异,不交流就没有,因此电影的交流,实际上和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一致的。”

导演李少红:
“行业需要增加更多支持女性的创作者”

导演李少红

4月24日,由全国妇联宣传部指导,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办的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她的光旅”电影畅谈会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顺利举办。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导演李少红指出电影行业里,我们需要增加更多支持女性的创作者,更重要的是内容上面更加开阔一些,从增加题材和创作人员两方面着手,创作对社会有帮助、对女性有帮助的女性视角作品,让更多人看到女性群体的存在,增加社会对她们的关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扶植青葱计划致力于帮助青年电影创作者进行拍摄,其中自然成长起来的女性导演占了一半,说明在行业中女性导演都可以自强自立生长。电影节通过设立女性题材单元,评选优秀的女性创作者和女性视角题材的影片,可以真正帮助到社会中的女性以及提升女性群体形象的存在感。

科幻作家刘慈欣:
“让科幻发光,让电影精彩,让世界更美好”

科幻作家刘慈欣

4月25日,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二届元宇宙电影论坛在数字时空拉开帷幕,论坛开场嘉宾是科幻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在致辞中,刘慈欣谈道:“数字化时代和元宇宙一定是壮丽的、震撼的。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科幻和科技结合得更加紧密了,这也有些像世界的发展和电影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加持。此前我曾在谈及我的小说作品《流浪地球》电影视效呈现的话题时,反复用过‘震撼’这个词,这个震撼一方面来源于电影作品还原小说内容的视觉震撼,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发展推动下的。中国影视数字内容制作能力升级所带来的惊喜和憧憬,数字化影视内容的制作,是想象力实现视觉化的强助力!”最后,他还呼吁大家要充分利用数字时代和元宇宙带来的机遇,“生逢其时的我们应该抓住时代的机遇,让科幻发光,让电影精彩,让世界更美好!”

导演陆川:
“中国电影的国际制作,要借船出海”

导演陆川

4月23日,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强国产业论坛——用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导演陆川提出中国影片可以尝试“借船出海”的理念。他导演的作品《可可西里》《我们诞生在中国》《北京2022》都是通过镜头展现当代中国,前两部都曾在海外公映,尤其是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在北美收获将近1400万美元票房,不仅超越了该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且一度高居北美自然类纪录片影史票房前列。他说:“《我们诞生在中国》是跟迪士尼合作,印象很深,因为当时在签合约时就已经确定好发行日期了,并且能够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迪士尼在发行这部影片时,不仅所有迪士尼线下店屏幕滚动播放《我们诞生在中国》,而且首映的时候还请来了伍迪·艾伦、科恩兄弟出席。因此,中国电影的国际制作,还要用世界渠道,我们要借船出海。”

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
“结交全球共同的朋友”

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

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强国产业论坛上,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表示,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中需要做一件事,就是中国电影的国际发行能力、出口能力、辐射能力需要增强,“我们要结交全球共同的朋友,共同的电影人,终有一天我们把全球的电影人请到中国来拍电影,来拍中国故事”。具体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培养国际买家,让全球买家到中国来看片、选片。当年,于冬就是背着拷贝去美国电影市场找买家。“韩国电影崛起就是这样的,他们曾经把全球买家请到釜山电影节,便宜到1万美元10部电影全部拿走。买家买回去赚钱后,就变成一个好生意,他再来后就能逐渐涨价了。”第二步,积极参与国际合拍,大家共同拿出自己的市场发行能力,先预售、先投资,提前捆绑发行、捆绑利益。第三步,要打造成熟的国际档期。此外,还要建立好海外电影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样中国电影走出去才能走得更快、更广、更长久。

今年的春节档,让于冬看到中国电影已经具备春节档全球同步的能力。他建议,每年2月份,大家集中打造春节档档期,就像好莱坞电影打造圣诞节。“春节档实际上是全球相对较弱的时期,但是对中国人来讲,是全球同步观影的一个机会,全球有7000万海外华人,很多人都希望能同步看到中国大片。”

剪辑师廖庆松:
“剪出时代的味道”

剪辑师廖庆松

作为今年北影节最热门的电影,《悲情城市》4K数字版在开票之后6秒内便售罄。4月25日晚,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迎来《悲情城市》4K数字版的大陆首映。映后,制片人邱復生、剪辑师廖庆松、资深电影人褚明仁与北京展映策展人沙丹进行交流对谈。

作为台湾第一部采用同期录音技术拍摄的电影,影片在剪辑方面较之以往也有很大突破。剪辑师廖庆松分享了在剪辑这部电影时,从唐诗中汲取灵感的故事。他说,《悲情城市》的剧本特别厚,但侯孝贤导演只拍了剧本的三分之二左右,但在剪辑的时候,廖庆松发现一会一个“窟窿”,有好些戏连不上。因为导演觉得“很啰唆”,根本没有按剧本拍。正好廖庆松那时候在读唐诗,他突然发现“《悲情城市》的镜头很像杜甫的七言律诗,句子里面就有转折、有剧情,很符合镜头的规律。后来就跟侯导商量,剪情境、剪味道,剪出时代的味道,时代才是这部片子的主角,我就跟着每个镜头的气韵在剪辑,每个镜头之间就会看到有一种诗化的跳跃,这个跳跃其实是没有道理的,我是被强迫跳跃的,因为他没拍到,如果不这样剪,故事是说不完的。”

新京报记者 滕朝 周慧晓婉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