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在浙江省湖州市,旅客在火车站候车大厅依次检票。图/新华社

今天,2023年五一假期正式开启。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消息,今年五一假期旅游人次有望突破2019年同期水平,达到2.4亿人次。其中,部分热门城市一票难求,中长线游、乡村游等旅游方式热度飙升。

事实上,近段时间,关于五一假期的“火爆”早就有所预热。

如温州火车南站预计五一期间客流达100万人左右,创建站以来历史新高;4月27日,“圆明园163年以来门票第一次售罄”的消息引发关注,对此,圆明园遗址公园工作人员也回应称,以前没有出现门票售空的情况,现场售票窗口还有纸质票;成都等多地轨道交通在4月28日创下客流高峰;而从昨天开始,多地出城高速严重拥堵,高速收费口车辆排长龙,上演“出城大片”……

今年五一假期是疫情防控转入乙类乙管后的首个5天小长假,再加之当前气候适宜,民众的出游热情高涨,多地景区、酒店、交通在五一期间都将迎来客流和订单高峰,这也在意料之中。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的火爆程度可能是超预期的,这无疑也给景区、交通等领域的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说过往几年的旅游“黄金周”,疫情防控是摆在第一位的因素,那么,从这个五一开始,旅游市场的安全保障——不管是相关部门、市场经营主体,还是个人,都该重新回归正常状态。

比如,面对今年五一出游人数的大幅上涨,景区、车站等人流量密集场所,当把预防踩踏和游客、乘客滞留放在突出位置。这不仅要做好应急预案,提升突发事件处置的能力,也要强化实时秩序的引导,把预防工作做足做实。

再比如,提前发布安全信息提示,引导游客、乘客错峰、分批次入场,做好疏导和分流。尤其是一些本就承载力相对有限的自然景区,要综合景区气候、交通等多方面的因素,合理控制流量,防止因为游客过载放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五一期间,可能是一些景区、游乐场所时隔数年迎来的客流最高峰,这对相关服务接待能力、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等,也是一次久违的“大考”。

过去几年,随着市场遇冷,部分景区、旅游经营场所,不同程度减少了服务力量配置,甚至不排除一些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日常维护也打了折扣。现在面对五一这样的接待高峰,相关服务细节的完善、服务力量的补充、设备设施的安全检修等,都应该及时补位,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妥善的游客接待方案,真正守住安全底线。

4月27日,文旅部召开全国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和假日市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级文旅部门要压实行业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这其实也就是要求,相关监管部门在五一假期恰恰要保持高度专注的“工作”状态,切实当好文旅安全的守护者。

当然,对个人来讲,当好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无论何时都不过时。需认识到,疫情还未彻底结束,勤洗手常通风,注意个人卫生等防疫措施仍需保持。

在今年五一这样一个释放被抑制的出游热情的时候,也要多些安全警觉。不管是自驾途中,还是游玩过程中,尽情享受放松的同时,别把安全意识抛诸脑后。

假期正是出游高峰,不可避免会出现排队、拥挤的情况,游客对此也应有心理预期,多一些耐心克制,少一些“情绪化”,就能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让出行更文明安全。

另外,这个五一假期也是出境游的高峰,日前中国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专门提醒,出境游客要做好行前准备,避免前往安全风险高的国家和地区,同时评估旅游风险,对浮潜、漂流等高风险项目务必量力而行谨慎选择,不盲目猎奇或追求刺激,不前往未开发、缺乏安全保障的区域。这些注意事项和风险提示也都值得重视。

不夸张地说,今年五一旅游市场的强力复苏,是对全社会各方面恢复状况及适应状况的一次全面的检验。这其中,安全保障能力就是最基础的一环。安全监管、应急管理部门、市场经营主体、个人,都需各归其位,共同为祥和、愉悦的假期筑牢安全底色。

撰稿/杨末(媒体人)
编辑/迟道华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