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第三十五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公布,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环保事业部负责人黄绵松获此殊荣。他结合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探索环保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助力绿色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他和团队开发建设的WEAM生态智慧运营平台,服务20多个海绵城市试点和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项目的运营管理。

 

“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环保事业部负责人黄绵松。受访者供图


顺义农村污水处理用上生态智慧运营平台

 

新京报:你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是何时加入环保行业的?面临哪些挑战?

 

黄绵松: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水体黑臭及内涝问题日益显现,解决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及水安全风险等问题迫在眉睫。2016年,我加入首创环保集团,并投身于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和农村污水治理等项目一线。

 

从学校到企业之后,我从事的领域可参考经验比较少,所以等于一直在做探索和创新型的工作。我原来学的是水利水电工程,现在我的工作涉及的专业包括水利、市政、环保、园林等,整个工作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过程。特别是现在做智慧化之后,要兼具技术人员和IT人员的思维。

 

新京报:目前水环境治理面临的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数字赋能解决?

 

黄绵松:近些年,大家感觉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背后,国家部委、各个地方和生态环保企业做了大量工作。当前的水环境治理和修复也有了新的特点。

 

过去建一个污水处理厂,由于是在封闭区域内作业,管理起来也比较容易。现在水环境治理和修复的难点在于空间范围广,它是在整个流域、区域甚至是城市范围内进行的治理,没有边界和围墙。

 

目前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资产数量比较庞大,以往一个厂子的资产大概是几亿元的规模,如今动辄几十亿元。同时,资产的类型相对比较复杂,最末端的还是传统的污水处理厂,前端则有排水管网、泵站、调蓄池、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等,还包括自然的河道、湿地,以及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等。此外,这些资产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比较强。区别于以前通过进水、出水指标评判处理能力,如今要对整个大的水环境系统做综合的绩效产出分析,看水环境的改善程度、水体的水质优化程度等。

 

基于这些特点,传统的手段无法便捷管理资产设施,所以要用数字赋能新环保。

 

新京报:针对你刚才提到的水环境项目底数不清、运营模式粗放等问题,你带领团队开展了哪些工作?有何成效?

 

黄绵松:经过500多个日夜的调研、分析和研究,我们创建了水环境资产管理技术体系,构建了“资产评估-分级维护-智慧管理”的全过程运营管理技术标准,为统一水务环保大市场奠定了基础。

 

我和团队开发建设了WEAM生态智慧运营平台,服务20多个海绵城市试点(北京、福州等)和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淮安、内江等)项目的运营管理。我们通过数字化手段管理水环境项目,这些项目资产规模近500亿元,提高了资产数字化管理效率3-10倍,同时建成了包含100余万项资产、500余万条资产数据的全域尺度下的水环境资产数据库,综合节省运营维护成本10%-15%,推动了环保行业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新京报:目前这个平台在北京有哪些应用?

 

黄绵松:针对顺义农村污水治理的需求,我们对其污水治理场站进行数字化改造,按其重要性进行分类分级,匹配运维管控人员和资源。

 

农村污水处理场站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有的旁边是水源,有的是农田,所以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对现状进行摸排,识别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再对场站资产状态进行诊断和评级,从而进行风险预警、管控机制和分类运维建设。近期我们也在配合北京排水管理事务中心,将这些成果应用在全北京各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运维和监管中。

 

新京报:你是通州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指导专家,为此开展了哪些工作?

 

黄绵松:海绵城市、农村污水等要解决的问题,其实都是城市水系统的一些问题,在雨天容易发生,比如雨水带着污水冲向河道,造成污染。一下雨,大家在家里不出门,但我们是“逆行者”,要顶着雨到各个地方踩点儿,看哪个管口会冒水,哪些地方会出现积水内涝。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环保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意义?

 

黄绵松:环保是一个系统工程,依据过往经验不是最经济、高效的方式。我们现在不仅是追求效果,还要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因此更加集约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比如我们有了内涝模型、调度模型等的支持,我们就根据预报的降雨强度,预测在地面会形成什么样的径流等,从而预测积水点,通过数据进行决策。

 

数字化的工具、标准化的流程能够推动环保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变革。

 

建言资政,发出生态环境领域青年委员声音

 

新京报:你是北京市政协和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界别的委员,如何发出生态环境领域青年的声音?

 

黄绵松:作为全国政协首届环境资源界别最年轻的“80后”委员,我希望在全国政协的舞台上积极履职,也希望号召更多年轻人加入到生态环保事业中来。今年我提交了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高质量提案。

 

我建议提升运营智慧化水平,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长效治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GIS等信息技术,结合集中式污水治理设施管理机制体制和运维标准要求,建设农村污水智慧运营平台,全过程监控设施处理水质水量情况;研发大数据平台,汇聚设施资产、运行维护、实时监测等各类业务数据。

 

目前,我国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以区域开展的探索多,以流域尺度开展的探索少;省域范围内探索实践多,跨省域探索实践较少;政府主导的探索实践多,市场化参与的探索实践少。为此我还建议,以流域为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摸清流域生态产品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建议流域沿线在大力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基础上,制定流域生态产品顶层规划,开展信息普查,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

 

新京报:此次获得“北京青年五四奖章”,你有何感想?

 

黄绵松:我希望继续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态度,坚定“科技报国”信念,为成为生态环保领域的“青年领军者”,为加速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